细解A股四大拐点 行情由流动性转向业绩推动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细解A股四大拐点 行情由流动性转向业绩推动型
2009年10月17日 10:03 来源:证券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来,全球股市新高迭起,A股却在超预期的国内9月份宏观数据刺激下不为所动,并连续三度上攻3000点均无功而返,其背后折射出怎样深层的市场意义——

  近来,全球股市新高迭起,美国道指一年多来首次突破万点大关,标普500、纳斯达克等主要股指均创下今年新高,香港恒生指数及国企指数亦双双创出年内收市新高……尽管如此,A股却在超预期的国内9月份宏观数据刺激下不为所动,并连续三度上攻3000点均无功而返。缘何3000点短期难以逾越,其背后折射出怎样更深层的市场意义?

  有分析人士指出,8月份以来,A股市场表现显著弱于海外市场,其主要原因与流动性增速放缓密切相关,但其对大盘的负面影响将在四季度随着上市公司业绩由点到面的全面提升而最终消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市场正在发生从流动性推动型向业绩增长推动型的重大转折。

  第一大拐点

  政策微调与阶段性顶部重合

  从政策动向看,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央行对货币政策的首次明确表态,引发了市场对流动性收缩的担心。

  实际上,随后央行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信贷不到3600亿元,环比急跌77%,不到6月份新增信贷量的四分之一,并带动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随后8、9月份的央行经济数据,也证明了货币政策微调的事实,并对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

  从市场变化看,在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和前所未有的充沛流动性推动下,A股市场领先全球,走出了一轮翻番的超预期反弹。更值得关注的是,3478.01点成为本轮反弹的高点,并且这一高点出现在8月4日,刚好是央行对货币政策将实施微调表态的前一天。随后,上证指数出现了持续的快速下跌,短短20个交易日,股指跌幅超过20%。

  由此,尽管管理层反复强调,货币政策仅仅是微调,大的方向不变,但是以上的数据,以及前期一些市场化的调整,如发行央票、减少信贷增长规模等等,都在实质上影响了资金流入股市,也对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尽管通过前期股指翻倍的大幅反弹,大盘具有强烈的内在调整压力,但在政策微调的预期下,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肯定更加谨慎,这也造成了市场如此深幅的持续缩量调整。

  第二大拐点

  经济复苏与大盘反弹重合

  8月底,市场因担心经济复苏可能二次探底而出现了再度下跌。但随后出炉的8月份经济数据打消了这种担心: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6%,增速均较上月有所提升。工业方面,重工业增长13.2%,明显高于轻工业的9.8%继续体现出鲜明的投资拉动特征。与此同时,经济活动更趋活跃。8月份我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4%,连续6个月高于50%的景气临界点。金融数据方面,M1和M2的“剪刀差”进一步缩小以及储蓄活期化显现,表明经济景气度继续上升。

  从刚刚公布的9月份宏观数据看,9月出口值1159亿美元,环比增长11.8%;进口1030亿美元,环比增长17%;进口、出口双双超过千亿美元。同时,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到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8.54万亿元,同比增长29.31%;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0.17万亿元,同比增长29.51%。这是自2008年5月M1增幅下穿M2之后的首次形成上穿“金叉”。业内人士分析称,出口将进一步恢复,进口回升远超预期,并且M1增幅超过M2,进一步表明我国实体经济回升势头日趋明确。

  从国际市场看,国际油价再创年内新高,黄金、有色等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继续上行,表明全球经济开始明显复苏。关于道指一重上万点大关,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应该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号,而且是一个大写的信号。

  更值得关注的是,10月6日,澳洲储备银行公布加息,成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率先加息的G20成员国,这是澳大利亚自2008年3月以来首次上调利率。这不仅意味着严重的经济滑坡风险现在已经过去,更显示出对经济很可能将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呈增长趋势,通胀水平接近于目标的担心。

  正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下,各大股市出现了强劲反弹。尽管中国股市表现相对疲弱,但初步形成了头肩底的技术形态,上证综指已经兵临3000点城下,攻坚之战一触即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