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人民币升值有碍全球经济复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林毅夫:人民币升值有碍全球经济复苏
2009年11月12日 09:51 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正式开幕的第三天,前来参会的首位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中国人——林毅夫,昨日在北京饭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就经济刺激是否必然导致通胀、如何通过“调结构”来保增长以及人民币汇率等问题,给出了精彩的回答。

  观点一:

  明年中国可实现两位数增长

  “中国经济明年有可能实现两位数的高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产业和技术升级的空间还很广阔。”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昨日表示。

  虽然在国家4万亿刺激政策的带动下,2009年“保八”尚无忧,但是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稳定。因此大家普遍关注,中国的经济增速是否还能站上两位数的关口。

  对此,林毅夫称,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在这次危机中还是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低负债的政府、良好的财政状况以及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都为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

  “而中国政府对危机认识早、反应快,通过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能够率先复苏,很多地方可圈可点。”他指出,4万亿政府投资中有80%投向了基建,这其中一半与能源、环境产业相关,这为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奠定了基础。

  自从国务院正式提出“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目标后,市场普遍认为刺激政策导致的通胀已经不远。

  但林毅夫认为,大家应当用超越旧凯恩斯的眼光来看待政府刺激政策,如果政府的投资是流向提高生产力增长潜力的项目的话,不见得一定就会产生通胀的后患。因此发展中国家更应当趁危机仍在蔓延之时,加快促进国内基础建设和环境能源方面的投资,既能短期内有效刺激消费、需求,又能在长期内提高经济增长潜力。

  - 话外: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仅增长9%,创下7年新低,且是五年来首度跌至个位数。

  观点二:

  警惕通缩胜于通胀

  林毅夫认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主要挑战还是在“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担心的应该是通缩,而非通胀。

  积极财政政策本身并不是通胀的充要条件,关键在于投资项目的方向和质量。如果投资项目不能提高生产力,将来政府要还债只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提高税收,一种是使用通货膨胀税。一般征税比较难,因此多数政府会选择后者。这就是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逻辑线路,财政刺激会引起通胀。

  但如果说投资的项目是提高生产率、提高增长潜力的,将来经济增长快了,政府的税收自然增加,就可以来支付这段时间积极财政政策的透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见得会产生通胀。

  中国的经验也证明这一点,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们面临和现在相似的情形,产能过剩,通货紧缩。因此1998-2000年,政府也是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0年以后,我们就从紧缩中走出来,经济恢复快速增长。从2002年到2007年连续五年经济增长在两位数以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快增长期。但并没有像1998年以前一样,一旦增速上了两位,就会发生高通胀,通胀水平反而一直维持在3%-4%,比较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