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第二轮调查启动 多晶硅项目迎最后审判——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产能过剩第二轮调查启动 多晶硅项目迎最后审判
2009年11月26日 09:3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聚焦多晶硅产能过剩之争——第二轮调查启动 国内多晶硅项目将迎“最后审判”

  过去一年中几乎每天都奔走在中国西部各省的林经理最近突然回沪休假了,而且一休就是两个月。

  身为某外资晶硅生产设备企业的一位项目经理,他的工作就是在中国西部地区参与各个多晶硅项目的生产安装调试培训等配套服务。在前几年硅料短缺、各地项目争相上马之际,林经理总是忙碌不已。

  但8月以后政策风向陡变。先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多晶硅列入已出现重复建设倾向的产业,之后中央又公布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规定3000吨以下多晶硅项目今后不再审批。这直接导致林经理的工作量一下锐减。

  “这件事情很蹊跷,怎么说停就停了呢?”林经理至今对此仍感莫名,“要知道,光伏产业还在上升期,多晶硅未来的需求量还会很大,现在‘急刹车’会不会又导致未来产能不足?”

  对上述事件感到不可理解的并不只林经理一人。事实上,当国家开始收紧多晶硅项目的消息传出后,围绕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的争论就始终没有停过,期间所牵涉的诸多怪相也层出不穷。

  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有消息称,对于风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等问题,国务院已启动第二轮调查。而在此之前,工信部牵头起草的《意见》却早早给多晶硅定调“产能明显过剩”。

  而近期科技部的一份内部调研报告也认为,媒体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说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判断有失公允,矛头直指上述结论。

  如此罕见的政府部门之间“暗战”,其背后真相究竟如何?

  怪相包围多晶硅

  在国内,几乎每家光伏大厂都会在总部大楼内设一个陈列室,陈列着整条光伏上下游产业链中所涉及的光伏产品。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根圆柱形的“长棒”——它直径约15厘米,通体银灰,但切面处却是一幅夹杂着深蓝与浅蓝色条纹的斑驳图案,图案中透着怪诞与诡异——正是大名鼎鼎的光伏原料多晶硅。

  多年来,这根沉甸甸的“长棒”在产业界和资本市场都搅动起阵阵波澜,但没有一次像今年这样引发如此持久而广泛的争议。正如多晶硅棒切面上那本身就很诡异的图形一样,其背后牵扯出来的咄咄怪相同样可用光怪陆离来形容。

  怪相之一:工信部、科技部说法不一。早在今年8月份发布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中,工信部就直指“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此后,在工信部牵头起草的《意见》中,多晶硅更被定性为“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产能已明显过剩”。但科技部最近调研的结果却显示,国内5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实际能够生产多晶硅的仅10余家,实际投入运营的产能更只有1.5万吨。

  怪相之二:结论先出,调查后至。在工信部给多晶硅产能过剩“定调”之后,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周凤起近日又透露,对于风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等问题,国务院已启动第二轮调查,十日内将会公布新的调查结果。这不得不令人怀疑:第一次调查的结论究竟可不可靠,以至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又需要进行第二轮调查?而前次调查早早给多晶硅盖棺定论是否过于草率?这第二次调查是不是为这种草率亡羊补牢?

  怪相之三:产能过剩VS大量进口。记者注意到,就在中央高调宣布国内多晶硅明显过剩之时,中国的多晶硅进口额却大增。来自天津港的一则数据显示,在今年1到9月,该港进口的多晶硅达1955吨,价值1.9亿美元,这两个数字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8.8%和78.5%。专家认为,这一迹象表明尽管政府抑制了多晶硅产能,却并不说明目前国内生产的多晶硅可以满足需求,这其中势必有些数字包含水分。

  怪相之四:中央三令五申多晶硅产业风险,主权财富基金却大举进入这一领域。就在上周,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下称“中投公司”)宣布以55亿港元认购保利协鑫逾31亿股新股。后者正是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母公司。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