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催逼国内水果业调整转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自由贸易催逼国内水果业调整转型
2009年12月23日 09: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越南边民在凭祥市浦寨边贸区互市鲜梨。本报记者 张爱林 摄.(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见到来自东盟的水果已经不再稀罕了。随着合作进程的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1月全面建成。事实上,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中国和东盟的水果贸易已基本实现零关税,中国与东盟间的水果贸易也从最初边民肩挑式的“小打小闹”,升级为繁忙的“车来车往”。

  在水果贸易带来互惠互补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担心:由于自贸区的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来自东盟的大量水果极可能影响和冲击国内水果产业,国内水果产业亟待作出相应调整。

  东盟水果水陆并进登陆中国

  天刚放亮,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的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里,人流、车流不断,很是热闹。琳琅满目的各色水果都被商家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标牌上“泰国”“越南”等字眼特别醒目。

  “泰国进口水果啊,质量好,价钱便宜。”批发商王强站在店铺门前招呼来往的顾客。在他的摊位上,标明为产自泰国的山竹和榴莲特别吸引人的眼球。“以前这里卖的全部是国内水果,这几年越南、泰国水果越来越多,一些品种国内没有,像山竹,榴莲等。”

  王强告诉记者,最开始五里亭的东盟国家产的水果九成以上是从广东转运过来,但现在,从泰国经越南、广西凭祥再到南宁这条陆路已经十分畅通,如今五里亭销售的东盟水果有八成以上来自于这条渠道。“不耽误的话全程在两三天之内,更容易保鲜,运输也更方便。”

  五里亭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是广西及南宁市“菜篮子工程”的重点工程,也是农业部全国“定点市场”之一,多年来一直是广西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现在市场中兼营东盟水果批发生意的门店正在增多。市场总经理李树关透露,来自东盟国家的水果已经在五里亭小有地位,来源渠道以中越边境陆上通道为主,也有部分通过广西沿海港口或广东运来。

  日趋红火的进口水果交易,得益于中国与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快速推进。2002年11月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共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中国与东盟率先启动了“早期收获”计划,500多种产品纳入关税减免对象,税率一次性降低至0%至5%,其进程之快出乎人们意料。

  从2003年10月1日,中泰两国蔬菜和水果率先实现零关税,到2006年1月,中国-东盟早期收获协议下的产品已全部实现了零关税。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从2010年1月1日起,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更大范围内的货物贸易自由化即将成为现实。

  广西社科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杨亚非认为,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特别是水果进出口关税的减免,大大刺激了水果贸易,特别是来自越南、泰国等国家的进口水果更是受益匪潜,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市场。

  水果贸易带来互补互惠

  实际上,在大量来自东盟国家的热带水果走俏中国市场之际,国内一些特色水果也逐渐在东南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记者从南宁海关了解到,2009年1至5月,我国经广西口岸出口东盟水果25.9万吨,货值7983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分别增长37.8%和44.4%,分别占同期我国对东盟出口水果量、值的34 .3%和19 .7%,出口量稳居全国首位,出口货值位列全国第三位。

  据海关统计,2008年广西凭祥口岸对东盟水果进出口量达到83 .68万吨,货值2.68亿美元,进出口量占全国对东盟水果进出口量的28.9%,已成为我国对东盟水果进出口的最大口岸。今年前5个月广西口岸共对东盟出口柑橘14.4万吨,占出口总量的56%,贸易伙伴高度集中在越南。此外还有1 .4吨龙眼干出口至马来西亚。

  “与东盟国家气候互补,降低边贸税费,口岸功能日渐完善,高速路网发达等有利条件是广西口岸对东盟水果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果生产技术指导总站站长李标说。

  多数东盟市场喜好物美价廉的水果,我国的温带水果如柑橘、苹果、橙子等在东盟国家很受欢迎,因此长期以来这类产品是出口越南等国的主打产品。批发商王强介绍,如今山东的苹果出口越南,从产地运到广西凭祥,再出关到越南西贡最多只需6天时间。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