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201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
2010年03月09日 14:5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年年春草绿,“两会”当春开。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对去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报告》中提出,今年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温总理说,“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此外,在所谓后金融危机背景之下,今年中国宏观调控的走向,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听完报告后第一时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比较多,主要是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大局,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和怎样优化调控、关注民生等等展开的,是统领2010年全局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特别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

  记者注意到,在去年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报告的第四条,而今年则放在了《报告》的第二条。

  对此,贾康告诉记者,“这次的《报告》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特别凸显的位置,跟前段时间政治局会议强调的内容是相呼应的。现在经济前景向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操作空间更大了,当前重要的问题是要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的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关乎中国经济生活的未来。目前,改革已到‘深水区’。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显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是中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时效。”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向《中国经济周刊》评述。

  《报告》中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温家宝总理强调。

  “基本政策框架现在不能变”

  温家宝总理曾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八次提到“信心”,强调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

  一年过去了,当中国经济开始复苏、企稳向好,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众所关注。

  《报告》指出,今年的宏观政策,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还要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水平”。

  贾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报告》中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是:不要把经济的企稳向好等同于根本好转。这个判断非常重要,也是提醒大家注意:我们的基本政策框架现在不能变。”

  “在我国经济出现复苏企稳的背景下,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8%的增长率,应该是比较务实的提法,说明我们的宏观政策已经从过去更加强调‘保增长’转向‘调结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专家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在该专家看来,与去年提出的“保八”不同,今年是在不用担心经济增长率低于8%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控制,以强调增长质量的主动选择,“是对宏观政策扩张力的校正”。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