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季度GDP增长11.9% 经济过热与否引热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一季度GDP增长11.9% 经济过热与否引热议
2010年04月16日 09:37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虽然已是4月中旬,但是,北京的天气仍然略带一些寒意。不过,昨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报告厅里,却一片春意融融。一季度高达11.9%的数据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一个半小时的发言都充满了激情。

  “经济增速一季快于一季,回升势头进一步发展。经济开局良好,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晓超在解释一季度经济数据时指出,整体投资仍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市场主导的投资在逐渐加大,内需目前仍是拉动经济关键,外需的作用也在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同比增长11.9%,比去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2%,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

  昨日公布的各项数据在专家们看来,经济似乎已经开始走向了过热的边缘。

  但是,在李晓超看来,经济既没有过热也不是偏热。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这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刺激的结果,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李晓超表示,从产能利用率看,一季度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80.6%,仍处在一个正常的区间。

  -焦点数据

  ●【CPI】

  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2%。从环比看,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7%。

  “从目前看实现这一目标(今年CPI控制在3%)有一定困难和压力,但经过扎实的工作,经过共同的努力,这一目标还是能够实现的。”李晓超回答记者提问表示。他指出,中国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整体上基本稳定,一季度和天气有关的因素导致食品价格上涨较快。不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振荡走高加大了输入型通胀压力,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形成了对价格上涨的压力。

  ●【PPI】

  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依旧保持了较高的涨幅。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更是同比上涨了9.9%。

  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表示,PPI持续上涨仍是受到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后期尽管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不大,但仍将会维持高位运行,包括原油以及铁矿石价格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受到影响,预计PPI全年都将维持高位运行。

  ●【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

  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称,3月份全国房地产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1.7%,较2月份10.7%的涨幅有所加速。这一涨幅是自2005年7月以来的最大值。

  观点交锋

  物价会否继续上涨?

  ●专家>>>

  低通胀无法维持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仅仅CPI低于市场预期,PPI也低于市场预期。总体来看,物价水平非常不错。但是,他认为,这种状况无法保持,有些因素会对CPI走势产生较大影响,比如今年四月份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出现的倒春寒现象。

  昨日李晓超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出,低温雨雪等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和气候、天气、温度有关的鲜菜、鲜果上涨幅度非常大。

  “昨天上海出现了100多年来最低温度,气候的反常在很多省份都有,这必然对农产品生产有较大的影响,接下来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会推高CPI。综合考虑,未来物价会呈现回升趋势。”鲁政委表示。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预期,通货膨胀最终显现将可能不在CPI里出现,而是以夏天电力紧缺、拉闸限电现象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目前,投资增长速度很快,地方政府投资意愿也很强,还有去年和今年家电下乡政策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都将加大电力的消耗,这是铁定的通货膨胀。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实体经济增速高和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加上西南旱灾和油价上调传导的叠加效应,预计未来几个月CPI同比增速将继续上升,高点会出现在年中。

  此外,充裕的资金还影响着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的走势。去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价格上涨超过60%,楼市价格大幅飙升。在一些热点区域,房价一个月上涨超过10%、一年上涨超过100%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都加重了通胀预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房价等资产价格虽然并不在CPI中,但其上涨与通胀预期的增强,互相推动、互为因果,成为加大通胀预期的一个突出因素。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