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发消费券切忌一哄而上 提振消费力更重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评论:发消费券切忌一哄而上 提振消费力更重要
2009年03月11日 10:25 来源:四川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闻背景

  全国政协常委刘汉元提出提案,建议全民发放消费券以拉动近期内需。他接受采访时提出,这是当下刺激消费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不过,持反对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就发文表示,发放消费券并不能实现可持续提振消费。消费券,发还是不发?一时成为两会期间热议的话题。

  提振消费能力比发消费券更重要

  不可否认,在某种意义上,发放全民消费券能对消费市场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否能真正拉动内需呢?这种质疑不无道理。相对来说,发放消费券对于社会低收人群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中高收入者作用极其有限。

  诚然,金融危机之下,经济指数下滑产生连锁效应,削弱了民众消费能力,因而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利润下滑,企业无奈裁员,员工下岗后收入少了,消费随之锐减,恶性循环不断。向民众发放消费券,意在刺激民众消费信心,从而拉动市场消费。但是我们看到,民众对消费券大多局限于日常低价位商品的购买,因而对市场消费难以产生持久的拉动力。

  温总理说过,信心比黄金更可贵。从拉动内需与刺激消费来看,提振民众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是关键之所在。从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心理来看,长期以来,国人的高额储蓄习惯使得消费率持续走低,这当然是消费信心不足的重要体现。作为民众必需消费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商品,由于相关体制的改革效应近期难以显现,使得民众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因而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消费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消费能力被扼制。另外,民众对食品消费安全乃至整个市场消费始终心存疑虑,无法消除担忧。一个监管错位、缺位的市场,难以树立起本来就很脆弱的消费信心。受伤的消费信心,仅靠消费券来赎救,显然有点自不量力。另外,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这些亟待救治的市场病症,怎能激起民众的消费欲望呢?又如何能唤起民众的消费信心呢?

  要真正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就必须强力推进住房、教育、医疗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消费品的改革,建立覆盖面、普及率极高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民众增强消费能力消除后顾之忧;就必须千方百计拓宽民众家庭收入的来源;就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秩序,建立法治、诚信的消费市场。

  刺激消费必须立足长远,从保持市场长久可持续的消费活力出发,提振民众消费信心和能力,才是拉动内需的最佳路径。(郑文)

  发放消费券切忌一哄而上

  随着金融风暴的影响,各地都想在消费券上做上文章,希望借这个消费的东风改善目前的状况。但是笔者觉得各地在发放消费券上不能搞“一窝蜂”和“平均主义”,应该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要和市场的供求需要来定。

  “中国不是有句老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吗?与其发钱或消费券,不如用来扩大投资或补贴民众创业。”中央财经大学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称:针对我国经济刚刚起步的发展现状,急需加大对公共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的投入力度,因此扩大投资是眼下拉动内需的首选。从效果上看,扩大投资的实质是 “花钱买增长”,其效果立竿见影。郭田勇认为,发放消费券的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区分不同的人群来加以分析,对于富裕阶层而言,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消费券的发放有可能对其原有消费产生挤出和替代,总支出却并未因此而增加。而中低收入人群手中的消费券,却又会因其主要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特点,而不得不拉长消费时间,总支出增长缓慢。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扩大投资,还是发放消费券均无法完全使扩大内需的政策直接奏效,但二者并不排斥。刺激消费是一个长期战略,发放消费券等做法只能收一时之效,从长期来看,扩大投资对社会的总体效果要比发消费券好得多。国家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投资,鼓励普通民众创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比如降低创业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宽民营企业进入领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等。这将从根本上激活整个经济体系,增加民间财富,从而培养起民众长久的消费能力。而从短期效果来看,是否发放消费券,还得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切忌一哄而上,搞平均主义。(张瑾)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