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保护入误区 利用不足"婆婆"太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南京明城墙保护入误区 利用不足"婆婆"太多

2010年07月07日 16: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首南京童谣,说的就是环绕南京的明城墙。如今的南京人见过明城墙“昔日”面貌的已不多了,古城墙文化留给我们的自豪感亦如人的岁月般“老”去。如果将南京明城墙比作一本书,这本书现在已缺页少章,那些丢失的“情节”我们只有在残缺的书页里或史料中做“哥德巴赫猜想”了。

  从画家的眼里看,城墙的最简捷描绘应该是线条,一根长长的线圈起了一座城市。但岁岁年年人祸和天灾让南京这个城市的“线圈”成了一个个“线段”。当我们把这些线段做意念上的连缀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城墙已被破坏了很多,丢失了很多。但就是这样,南京的明城墙已然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古城墙,虽残破剥落、千疮百孔,却终究还是奇迹般地留下一个大体:一座我国保存最长、最大的古代城池,一份字字珠玑的城墙 “孤本”,让我们百读不厌,是为国宝。

  但是,我们曾经有眼不识“国宝”,我们曾将拆除“国宝”当作政绩,今天当我们意识到只有保存历史记忆,才是社会及民众认可的政绩的时候,那断断续续的城垣还能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吗?

  世界之最,仍坚强屹立

  当我们的前人为着生存发展的需要,在自己生聚养息地域的边缘,堆起第一抔黄土,耸起第一道高墙的时候,有意无意中他们就落下了华夏人类社会文明进程极其重要的一笔,那就是自此勾勒凸现出人类社会结构的两大范畴——城市和乡村的轮廓以及分野。城墙之内是城市,城墙之外是乡村。以当年南京明城墙所括的城市看,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因此明城墙当然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长的一座古代城垣。

  城走国,墙走方。中国历代城墙都呈“国”字状,方方正正。这个传统却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这儿走成了“自由化”。有道是“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京明城墙的总体布局一举摈弃了方正规矩的古代都城型制,而大胆地利用丘岗筑城墙,利用河湖为城河,融山水城林为“墙”所用,成为一座极具创新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城墙精品。

  为了建造南京城墙,朱元璋曾下令5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总数约为3.5亿块。

  不过,再坚固的城墙也经不起人为的破坏,数百年的沧桑,南京城的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剩下内城墙30余公里。尽管千疮百孔,大体依然屹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下,城市执掌者没有认识到保护历史遗迹的重要,一度将明城墙当做捆住手脚的障碍,拆城墙曾成为一项全民运动。据明城垣史博物馆专家杨国庆介绍,南京明城墙在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场劫难。1956年,大规模拆除城墙的行动陡然掀起。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拆城导致约1/3的城墙被拆除、近8000万块城砖散失。

  “我上小学那会,劳动课上的‘作业’就是敲城砖。同学们拿着小锤子,把从外边运到学校的明城砖敲成一块块碎片。”谈及半个世纪前的那次“拆城运动”,65岁的老南京人张忠仍记忆犹新。如今,在南京市的老居民家中,都或多或少地收着几块城砖,不是为了收藏,是在橱柜底下垫脚和灶台边上充磨刀石,充分发挥着“余热”。

  在经济发展起来后,我们才痛苦的发现,被毁掉的不仅是城墙,还有无可取代的历史文化。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城墙保护开始得到重视,一系列保护规划接踵而至:1992 年,《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正式发布;1996年,江苏省人大颁布《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明城墙的保护;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报告》调研小组成立,标志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开始……

  经过多年的修缮,城墙的面貌得到了恢复,城墙的周边环境得到了改善。不但将城墙修缮好,还将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违章建筑迁走,同步疏通了护城河,修砌了泊岸,建成了环城公园,显示出城墙的雄姿,得到了国内外文物专家、城市建设专家的好评,2004年荣获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保护方式,已走入误区

  从2004年起,南京颁布《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按照明城墙保护的规划,对明城墙应当修旧如旧,已是残垣断壁的地方仍保留那份历史的沧桑,对于城墙遗迹和遗址,用绿化带或遗址公园把老城墙的走向标出,以示后人。如今,政府在明城墙上砸下的巨资已远远超过当初预计的17亿元,但是,我们又滑向了另一个误区。如果说拆城墙是认知的误区的话,那么,造假城墙则是因为无知而走向另一个误区。从2005年开始,南京发现,我们的身边突然多了几座“新”城墙,让人摸不着头脑。

  耗资1600万,位于南京白下区月牙湖西侧的标营门,自去年建成以来饱受附近居民质疑。“看了总觉得很别扭。”家住后标营小区的李老先生在这一带住了多年,他说,这里的城墙历史上是没有城门的,是1996年为开通后标营路,建月牙湖大桥才把城墙破出一个口子的。标营门施工期间,他亲眼看到,这个城门的主体结构是钢筋主体搭建,混合砂浆浇筑,最后在外面贴上中间穿孔的仿古城墙砖。

  “花那么多钱,造一座假的古城门,值得吗?这种城墙维修方法与当年在栖霞山千佛岩的佛像上刷水泥的保护方法有什么区别?再看看门头上的三个字,用的居然是简化字,总不能把简化字推前600年吧?”李老无不忧心地指出,查阅资料不难发现,明代城门最多时有31座,内城13座,外城18座。明代内城的13座城门如今只有聚宝、石城、神策、清凉4门保存至今。武定门、汉中门、中央门为民国时新开,解放门、集庆门为解放后新开,而且在南京城门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标营门的记载,莫非因为现在的标营路,所以才有了现代版的标营门吗?如果用这种混凝土城墙去“申遗”岂不是让老外看笑话?

  南京城垣研究专家杨国庆统计发现,短短5年南京复建和新建了8 座城门(仪凤门、华严岗门、中华东门、中华西门、武定门、长干门、雨花门、标营门)“很多城门的新建工程没有考虑到文物的原真性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例如复建的仪凤门,我是很不满意的。”一位资深的明城墙专家举例说,中国传统的城门都是拱形建筑,弧形高度的半径要大于弧形宽度的二分之一,中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拱桥、城门洞无一不是这样。但仪凤门设计规划之初居然是方形的,后来因此担心会塌陷,才改成现在的弧形。即使经过返工,但拱形还是太平了,不用仪器测量,仅目测就可以看出弧形高度半径远小于宽度。此外,仪凤门还出现了一种花边装饰——勒腰,这种装饰在国外比较常见,但在南京城墙从未有过。

  让南京文物部门感到无奈的是,标营门、仪凤门、武定门建设初期,他们都曾根据《南京明城墙保护条例》向其下发停工通知书,可停工通知“喝”不住建设,一座座新的“古城墙”还是建起来了。

  对此,南京市建设部门的解释是,新建和复建城门基本都是“合理利用”了城墙的坍塌、豁口处,有利于将城墙形成一个整体,最大程度发挥其品牌和旅游价值。

  “ 很多早年拆毁的城墙,近年来又纷纷地重新修筑,背离了保护原则,是弄巧成拙。”南京文史专家薛冰指出,对明城墙的全面保护修缮,应当“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已是断臂的“维纳斯”,绝不断臂再造。如果只看中其经济利益,保护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搞旅游赚钱,这样的保护是功利的,严重破坏了其文物价值。

  利用不足,因“婆婆”太多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曾描绘出这样的美景:如果在高空中俯瞰,残存的古城墙就是一颗颗宝石,那延绵其中的块块绿地恰连缀起一条绿色的城市项链。

  如今,残垣断壁的城墙基本已修复完毕,能连上的,南京各区、相关部门都在“尽全力”连上,“绿色项链”也初见雏形。不过,另一个尴尬的现状是,目前大部分修好的城墙却“只能看,不能上”。

  据了解,目前明城墙维修总长度19.6公里,城墙免费开放3.93公里,收费开放5.02公里,合计8.95公里;不开放10.65公里,投入巨资维修后的城墙保护利用率仅有45.67%。

  去年9月底就完工的来凤街集庆门东侧城墙的登城道原本计划在去年国庆节后与绿地广场同时对外开放,但是一再被推迟,至今也没有将要开放的迹象。近几个月几乎完全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了。

  “ 保护利用率低,主要原因在于‘婆婆’太多。”有明城墙专家举例说,例如,中华门是秦淮区建设部门在管,汉中门是园林部门下属的管理所,狮子山是下关建设部门。国家文物局去年在批复《南京城墙保护规划(2008—2025)》时就指出,南京城墙“管理权属混乱”“目前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政出多门,各管一段,难以从全局的角度对明城墙的保护进行全面、切实可行的管理。”

  “人家化零为整,而我们是化整为零,明显不利于明城墙的统一保护和利用。”南京城垣研究专家杨国庆说,南京和西安、荆州、兴城一起,凭借“中国明清城墙”项目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预备名录。除南京外,其他 3个城市都采取了单一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的办法。他建议南京应该尽快理顺南京城墙的管理机构,建立统一顺畅的、有效的管理机构。

  守好遗存,要有全局性

  突兀的新城门和周边环境的改头换面,让如今的明城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这不由得让人怀想奥林匹亚遗址的“残缺美”。古奥林匹亚遗址自1776年被首次发现以来,虽经1936年的一次修缮,至今仍保持原貌,残垣断壁,沙地土路,杂草丛生,几乎没有任何现代痕迹的刻意雕琢和装饰。点燃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的亚历山大,竟是单膝跪在凸凹不平的草地上。

  杨国庆曾经考察过位于意大利卢卡市建于中世纪的城墙,这座被誉为欧洲最后一座城墙,尽管城墙只有10米左右的高度,但是由于外侧50米至100米范围内,不允许有建筑和栽种乔木,只是铺设草皮,城墙的壮美得以充分展示,给所有参观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 一处遗产能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周围环境氛围很重要。尤其是明城墙这样的个体,明城墙作为老城的外围景观,其地位的提升不能仅依靠保护墙体,规划明城墙风光带,还需要整个城市风貌的和谐统一。”薛冰指出,在近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卖场纷纷涌入原本拥挤的城市中心,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遮蔽“冲淡”了历史风貌区。

  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城墙保护、展示而言,无论是违章建筑还是栽种乔木,都是不合适的。“南京有三条重要的历史轴线,分别为以中华路为轴的南唐轴线,以御道街为轴的明朝轴线和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为轴的民国文化轴线。” 薛冰介绍,历经漫长历史,这三条道路两旁的很多的古建筑都被现代高楼所取代,但好在它的走向从没改变,非常难得。他认为不但要保护各历史轴线现有尺度、线形和断面形式,还要限制道路两侧的新建建筑物的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

  “对于明城墙的保护,我们要与国际接轨,要遵守世界上共同遵守的原则,那就是要有原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应该尽快形成全局性、统一性的保护与利用格局,发挥南京明城墙的综合潜在价值。”薛冰说,我们研究城墙,申报文化遗产,树立更好的城市和旅游形象,都不应该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保护城墙,守住这份历史遗存,做好旅游,服务市民和游客,就是最大的政绩。江南时报 许小溯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