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剧场遇冷只因送票比买票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广东文化剧场遇冷只因送票比买票多

2010年07月27日 16:1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广东文化剧场遇冷只因送票比买票多

  文化人士建议:打造文化强省,政府不要干预太多帮倒忙

  7月25日,以“时代文化精神与文化强省建设”为主题的“民间拍案———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群众论坛总论坛,在广东科技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政界高官、企业精英、草根网民为建设广东文化强省拍砖献策。

  “培养文化人才不能重了女婿亏了儿子”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大量引进人才”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远比其他行业来得直接,对于如何引进文化人才,当天的论坛上,网民“大虾”各抒己见。

  广州动漫协会会长金城认为应该重视引进人才,他举例说,台湾漫画大师蔡志忠一度想来广州发展,但最后因为待遇原因去了杭州。而另一方面,台湾漫画大师敖幼祥却在广州淘金路创作《乌龙院》,时间长达8年,基本上是自生自长。金城认为,广东引进人才,应当对外来的女婿给予儿子的待遇,以留住人才。

  大洋网评论员万庆涛则提出,直接引入人才可能快,但这种方法急功近利,效果其实不好。他说,培养大师要有一个过程,如刚刚去世的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罗品超,在舞台上经过80多年的积累才成为一代宗师。

  “不要善待了女婿,亏待了儿子。”万庆涛说,“广东文化是富有特色的。比如外地人学粤剧,因为缺乏基础,恐怕难度很大。广东的讲古,如果让外地人用粤语讲古,恐怕也不行。所以,培养本地人才才是根本。”

  可怜广州话剧演出不及上海零头

  在关于广东人文化消费的讨论环节,主持人举出有关数据:广东省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18%,远远低于其经济规模所占的11%,文化消费支出仅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15.4%,与广东经济强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究竟是缺乏文化消费需求,还是缺乏受欢迎的文化产品?

  省人大代表、广州话剧团副团长、法人代表王筱頔认为,广东饮食文化非常发达,对文化消费却不那么重视,话剧、粤剧、芭蕾舞等剧场艺术在广东备受冷落。

  “广东缺的是让大家喜欢的文化精品!”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陈实立即反驳,“广东电影大片的票房在全国最高,广东人不缺文化消费”。

  王筱頔马上作出反击:“一些在全国各地甚至在世界上票房都非常好的高雅剧场艺术,到了广东,票房就大打折扣。台上演的人比台下看的人多。”上海剧场艺术也是经历了相当长一段低谷时期,然而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一下子起来了。上海本地话剧全年演出400多场,而广东全年的话剧演出不及上海的零头,“好比上海人宁愿在家里勒紧裤带吃粥,也要涂脂抹粉打扮得光鲜出门,而广东人经常穿着睡衣和拖鞋就出门”。

  广州左岸色彩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方洁认为,广东缺少文化消费,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干预太多。政府常常主办一些很好的活动,但走的不是市场之路,而是买很多票送出去,“政府送票越多,真正愿意掏钱买票的市民越少,这对于商业演出而言,是致命的伤害”。

  天台强戴“红帽”不是广东建筑风格

  论坛上,不少网友还将当前一些社会现象划入了文化的范畴。有网友提出“广州旧城改造穿衣戴帽”是否符合广东文化时,广州大学岭南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回应,“穿衣戴帽”有些地段需要、有些地段不需要,甚至是穿错衣,戴错帽。广东建筑基本不加盖,但现在进行的穿衣戴帽工程硬加“红帽子”,是从上海学来的。岭南的气候需要天台,天台是给人们乘凉用的。硬加红帽子,与广东传统建筑文化不搭配。此外,广东台风多,红帽子可能会被刮下来。

  记者许琛、实习生谭幸谊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