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国电影精神维度需拓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中国电影精神维度需拓展

2010年08月18日 14:59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电影精神维度需拓展

  一部《唐山大地震》,引来若干关于中国电影创作的思考。8月8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丽军。张丽军认为,中国当代电影如何创造出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现实内容和精神维度的中国电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寻中国电影的精神维度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好莱坞电影模式的审美思维。在20世纪80年代领一时风气之先的导演张艺谋,在新世纪伊始拍摄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无不遭受质疑和诟病。此外,即使是很强劲的现实题材电影,比如根据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高兴》,本来可以拍摄成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作品,但是编剧和导演却把这个表现新世纪中国农民工生活的精神寓言故事改编为一个不伦不类的、歌舞剧风格的喜剧作品,令人哭笑不得、难以接受。

  当然,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也不乏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品格和当代中国叙事内容的优秀作品,如青年电影导演贾樟柯的《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等专注中国县域底层、建构一个时代心灵史的艺术特色和精神追求,但是,像贾樟柯这样的电影导演太少了。

  正是在这样一种当代电影艺术格局中,曾创作了《夜宴》这样的好莱坞风格作品的冯小刚,执导了一部《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展现了中国电影导演对当代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审美思考,塑造了在地震大灾难前后中国人的独特情感震颤和生命意识,从而呈现了新时期30年以来中国人伦理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及当代中国人的奋斗历史与心路历程。毫无疑问,《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具有历史内容、伦理文化和情感记忆的中国风格电影,是当代中国电影精神维度探寻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电影艺术格局变迁中彰显影响力

  《唐山大地震》没有从宏观叙事角度出发,而是从一个小家庭的聚散离合、心灵情感的成长来呈现从1976年到2008年这32年当代中国人的伦理文化、情感心理的嬗变。

  电影一开始就为观众展现了唐山大地震发生前的征兆,如密集的蜻蜓,既有群体性展现,也有局部性大蜻蜓的特写,还有从家庭鱼缸跳出的金鱼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又是在方大强一家人生活视域下看到的。同样,唐山大地震的巨大灾难性时间的呈现,也是从方大强一家人的视野出发,通过一家人在地震中的遭遇,来呈现整个唐山大地震的灾难性后果与过程。这种电影叙述模式和审美思维方式,体现了一种新历史主义的逻辑思维,就是通过个体性、家庭性、细节性、局部性、微观性历史细节来展现整体性历史架构和宏观事件。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建构当代中国电影精神维度和现实性历史内容的优秀作品。其以新历史主义的审美思维和逻辑架构,在展现人类这一大灾难的时候,对当代中国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多景观的审美观照,具有悲剧精神内涵和精神维度。

  □本报记者/王臻青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