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少将:14岁在《毛泽东选集》里找历史答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金一南少将:14岁在《毛泽东选集》里找历史答案

2010年09月06日 10:46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金一南近影。资料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题记

  借最近一次去上海讲学的机会,金一南看了世博会。德国馆内4枚不起眼的小铜牌震动了他。

  “上面分别刻写着哪个楼的哪个房间住了哪几个犹太人,他们的姓名、生卒,谁逃走了,谁被枪毙了,谁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在德国,有人专门搜集这类信息,做成一块块小铜牌,嵌在楼外的石板路上,你走到那里,就能看见。这是无言的反省,是正视历史的真诚,他们强调的,是历史的记忆。”

  那么,我们呢?

  “我们有些人却生怕自己记住东西!”这位国防大学的战略研究专家从近忧之中看到了远虑,“有一种声音,嚷嚷着淡忘耻辱、淡忘苦难、淡忘悲情、淡忘背叛。这些好像成了历史的包袱,扔掉才能轻装前进。但他们不知道,同时被扔掉的,还有苦难酿成的坚忍、激情、力量、光辉。美国历史二百年,他们在不断挖掘;华夏文明五千年,我们有些人却在不断否定。人一旦浅薄,危及的将是民族根基。”

  不知来路、不懂牺牲,又怎能看清方向、崇尚大义?

  在被荒弃、风干的历史面前,人们心无所依,心无所悟,心无所敬。

  仅拿1921年至1937年我党我军的早期历史来说,那个浴火重生的热血时代又能在今天点燃多少人的激情?“历史,一段紧接着一段,好像是满的,但我看到了空白。”金一南所著的《苦难辉煌》没有采用阐述历史的老方法(比如把那段历史概括为路线斗争史、统一战线史、个人英雄史),而是在把握各方面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完成俯瞰,在纵横捭阖的国际力量交锋中,用浓墨重彩刻画了中华民族一大批救亡图存者在重大关头面前的命运。让他们的胆略、抉择,流血、牺牲,主义、信仰,穿透重重历史迷雾,鲜活地走进时代的镜头。

  这样的历史,对共产党人来说,是力量之源的回溯,是自身使命的重提,是队伍建设的自省;对年轻人来说,是激情的传递,是隔膜的消融,是对个人命运以及党和国家前途的自信。《苦难辉煌》被中宣部、中组部联合列为党员干部学习推荐书目,同时又在民间口口相传,自去年1月出版以来已是第十六次印刷,总印数突破30万册。

  关于《苦难辉煌》的解读,成了这一年多来诸多媒体持续关注的热点。但我本意不在对书籍本身加炭添薪,而是试图退到此书的光环之外,去关注作者本人苦乐交融的心路历程,正是这一历程塑造了他独特的历史观,历史观又成为他开掘历史富矿的最有力武器。

  历史在《苦难辉煌》中再现并昭示今人,是我们的幸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留下包括今天在内的人类历史并昭示后人,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的前言里说:“不是要你到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应该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他用“地火”比喻隐含在历史事件中的、当下依然需要的精神力量。

  时代的大历史影响着无数的个人命运小历史。拿金一南的小历史来说,他能在57岁时奉献一部备受推崇的《苦难辉煌》,不是因为他一拍脑袋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新视角,也不是取决于15年的写作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回望得远一些,在始自少年的更漫长岁月里,他一直在时代大历史中进行着个人小历史的能量积聚——那是一些有心的阅读、观察、体验、追问、思考、解答,进而形成思想,喷薄欲出。

  这些思想能拿来做什么?

  “这有点像鲁迅说的:‘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但熔岩什么时候喷出,从哪个口喷出?我并不知道,直到碰上《苦难辉煌》——这本书就是契机、就是突破口。”

  从时代大历史中“采火”的金一南,终于将个人小历史中灼沸的“熔岩”,喷涌到了这个亟需反思、呼唤信仰的时代。

  采火

  “‘文革’期间,我是带着满腹狐疑第一次打开《毛泽东选集》的。”金一南的话让我吃了一惊。没有亲历那个时代的我仅从有限的史书阅读中妄自得出结论——对《毛泽东选集》,当时的老百姓似乎只有虔诚的权利,没有质疑的资格。

  “不全是这样的。父亲是开国将领,一夜之间被打倒,我成了黑帮子女,初中毕业被分到一家街道小厂当烧瓶工。在经历种种不如意和看到许多阴暗面之后,我琢磨:党和领袖真有这么伟大吗?他们当年闹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

  14岁的金一南在《毛泽东选集》里寻找答案。“一旦探索,就不能自拔。不是被理论牵引,也不是被传统观点(比如路线斗争史、统一战线史)左右,而是试图用自己的眼睛看清历史的真实。”建党时才50多名党员,为什么28年后就能夺取政权?南昌起义时只剩800名军人,为什么22年后就能解放中国?绝非天意,只能是民心!

  民心就是力量的本源,汇聚成为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迷乱的“文革”时期叩问民心,金一南一方面看到了党深厚的群众根基,同时内心中有一种希望,又有一种确信——党有自我纠偏能力。

  林彪坠机事件让很多人的命运出现转机。1972年,金一南20岁,报名参军。在此之前,他已经通读了《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一经现实和书籍的双重解答,他曾有的疑虑转化为对党和军队的信服和追随。他说了两个“一辈子”:当兵不一定能当一辈子,对这个党、这支军队要认识一辈子。

  《苦难辉煌》是在军营特殊环境里酿出来的,不仅能从文本上寻找到金一南最早通读著作的影子,更能看出作者历史观的奠定始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从14岁到24岁,正是历史观培养的最佳年龄段。10年间的幸与不幸,对某些人而言只是心灵上的一道痕,但金一南却从时代变迁和人生沉浮中获得一种眼光:审视历史、挖掘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概念先行,更不是遗忘、否定。

  中央党校某位权威人士在分析《苦难辉煌》大范围产生共震的原因时提到一点——作者的“审美冲动”。历史,当你用审视的眼光去深挖,真的是能够审出美感、审出崇敬的。这是一种为外人不可道的乐趣。1987年,正是“下海”风潮势头最盛的时候,金一南放弃了炙手可热的部队生产部门,到国防大学图书馆当一名普通馆员——他想要挖掘的是历史的富矿。

  大部头的著作、多如牛毛的史料、常人接触不到的秘密档案,国外新解密的情报整理、“老革命”的回忆录、当事人的日记、遗书等手迹……不就是一座座富矿么?金一南一头扎了进去。海量阅读,只嫌知道太少;惜时如命,只嫌日头太短。为了读懂海外评价中国历史的原始资料,为了第一时间读到外文杂志,他35岁学英语。为了制作更便捷的图书资料检索系统,他41岁学计算机。对他而言,学什么都不算晚,学什么又都怕来不及。别人说他自找苦吃,他只觉得乐在其中。

  11年,寒来暑往。通过对正反面材料的对比阅读和对历史细节问题的分析甄别,他练就了一双去伪存真的火眼金睛,也获得了横看全球、纵看古今的大视野。

  应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老话,1998年,46岁、只有大专学历的他被调到教学岗位。厚积薄发使他成为一匹“黑马”,如今已是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获少将军衔,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和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聘他为兼职教授……他享誉军营内外。

  但他的头脑依然冷静。过去做学问,做好做坏对别人没什么大影响。现在做学问,做好做坏影响的是学生、观众等一大批人,甚至影响的是学科建设、军队建设。他说:“没有很强的紧迫感和很深的危机感,不更新原有知识,强项也会变成弱项,所长也会变成所短。”

  他别无他选,唯有抓紧再抓紧、用功再用功:醉心每一个书籍相伴的夜晚,珍视每一次国外考察的机会,看重每一个学术论坛,苛求一切可能的实地求证……

  “地火”愈采愈多,“熔岩”越灼愈热。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