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出版界人士披露部分出版社和书商“买榜”造假

2011年09月05日 18:12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北京一位资深图书编辑在微博上怒斥:“天天(本本)买榜的兄弟们,你们累吗?不买榜,你们会死吗?”直指某些出版社和书商为图书登上销售排行榜造假。出版界买榜现象究竟存不存在?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买榜现象一直有
  
  记者采访了多位出版社工作人员,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承认买榜现象的存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元勇告诉记者,虽然文艺社从不买榜,但据他了解,这种现象在出版界肯定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人向记者坦承,自己曾经买过榜:“我四年前也曾经干过买榜的事,有作用!但后来觉得很无聊,也很无能,当然也无耻啦。”这位出版人告诉记者,除了一些媒体的榜单外,现在网络书店和地面书店都有以销售成绩为判断标准的榜单。买榜并不是指给制榜人钱,而是出版社或书商自己安排人去买书。“据我所知,某公司安排人注册几千上万马甲在网站上一本两本地买,买了就可以打星、上评、冲榜啊。这是个机械的力气活,有两三人每天工作,连续工作两周到一月,完全做得到。另外,也有托不同地方、不同的朋友或雇人在异地买书的。”一些出版社会为重点图书买榜,还有作者本人要求买榜的。
  
买榜成本不算高
  
  这位出版人告诉记者,这样买榜的成本一般不太高,特别是在网站上,很多公司5折发货,7折网上销售,买榜的成本也就是定价的2成,更何况,买回去的书还可以再拿出来卖。要买多少书才能进入热销榜,那可就不一定了,“有时候买了几千本,还不见上榜。你想啊,如果别人买得更厉害,自然上不去了。”
  
  另一位承认自己买过榜的出版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个书店情况不一样,有的买几百本就够了,有的可能要买几千本,自己曾为一本书在全国各地买过近2万本。一般来说,能登上一些重要销售排行榜,对销售促进较大。在一些地方,买榜行为得到书店的允许,买得多还可以给一些折扣。
  
忽悠读者助销售
  
  买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经典公司的金马洛告诉记者,约一半读者会参考榜单来买书阅读,花钱上榜的书可以换取读者的短期信任,也可让经销商短期给出较好的陈列位置。至于经销商和同行是否能看出来,他们不在乎。曹元勇也表示,有些读者不了解新书的情况,热销榜对他们有引导,买榜对销售成绩还是有推动的。
  
自欺欺人伤害大
  
  对于买榜的行为,出版人当然一致表示斥责。曹元勇说,买榜行为一旦被发现,对于一个出版社、出版人的荣誉很不利,但如今是商品时代,肯定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出版社会这样做,暂时也没有严厉的法律来约束。金马洛同样表示,日子久了,哪有不透风的墙,企业的信誉就没有了。“人人都买榜,就相当于你买了也是白买。自欺欺人,对这个行业的伤害特别大。有钱有精力放在内容完善和营销创意上,长远来看,非常有益。”
  
  曹元勇说,读者如果有证据证明某本书是通过买榜上榜的,当然可以控告对方欺诈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取证等过程费时费力,几乎不会有人去做。那么,普通读者如何判断哪些书是靠造假上榜的?金马洛告诉记者,突然之间就上榜的,没有任何预兆,不是名家,也不是很热点的书,那就有可能是买榜的,而且买得很多。如果书本身烂得可以,那么三五日内就会掉下去,说明背后已经停止买榜了。销量一直比较稳定的书,基本可断定没买榜。 本报记者 夏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