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寻找中国童话的金花路

2011年09月21日 13:59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寻找中国童话的金花路

  ——从葛翠琳的童话谈起

  读葛翠琳的童话,最深刻的印象是——这是一个中国作家写的童话,或者进一步说,是一个有着美好心灵的中国女作家写的童话,她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性别印记,能让你一眼就认出来。你绝对不会将它们同安徒生和王尔德混淆起来,更不会将它们同林格伦和罗大里混淆起来,当然也不会将它们同安房直子混淆起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些童话作家,是因为即便某些颇具中国特色的童话作品,我们也能看到国外作家的互文性影响,比如王尔德、安徒生童话对叶圣陶的影响,安房直子对当代中国短篇童话的影响。

  从上世纪之初发韧的中国文学童话,是在安徒生、格林和中国民间故事的多重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安徒生也是葛翠琳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是从他转述和改写丹麦民间故事开始的,他最初的那本童话集中的四篇作品,有三篇是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只有《小意达的花儿》是纯粹的创作。然而民间故事的影响,并没有减损安徒生童话的光芒,相反,正是这种影响,让安徒生创造了文学童话这种独特的文体,而让世界儿童文学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葛翠琳的童话创作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作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的学生,最初学习儿童文学创作的时候,她还有些惴惴不安。但是,1956年出版的《野葡萄》《采药女》《巧媳妇》等作品,使她在童话创作上一鸣惊人,并从此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童话风格。

  民间故事的影响,深入到了葛翠琳的血肉中,也表现在她最早的作品里。《野葡萄》讲述的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养鹅女孩的故事。白鹅女父母双亡后,家产被恶毒的婶娘霸占了。婶娘自己有一个盲女儿,她因此嫉妒白鹅女有一双葡萄般水灵的眼睛。婶娘设计弄瞎了白鹅女的眼睛,白鹅女在白鹅的帮助下,只身到深山寻找传说中能让盲者重获光明的野葡萄。从故事类型来说,《野葡萄》属于民间故事中的“后母型”故事,但作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对原有的故事进行了开掘和创造,故事没有渲染白鹅女被婶娘虐待的悲惨命运,而着重写了她的坚强与抗争,结尾也不再是民间故事的因果报应模式,而是让白鹅女超越自身的命运遭际,成为了人间光明的使者。这种对故事的改造和主题的开掘,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葛翠琳童话风格——温婉雅正,支撑这种风格的,是作者为人的宽容正直以及对人类的热爱。

  因为是女性作家,又专意于儿童文学,在葛翠琳的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女孩子,或者弱小的动物,但他们都有着坚强的个性和美好的心灵、百折不回的勇气。他们历尽磨难,甚至牺牲生命所追求的,决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别人的幸福。比如《野葡萄》中的白鹅女,她找到野葡萄治好了自己的眼睛之后,提着满满一篮野葡萄行走在大地上,给更多的人带来光明。采药女放弃荣华富贵上山采药,是为了给众多的人治病。在《雪娘》这个作品中,雪娘为了孩子宁愿放弃青春、美貌、聪明和才智,雪娘一颗自我牺牲的心产生了无畏的力量,去为孩子创造幸福,当孩子成为一个健壮的少年的时候,雪娘对儿子说的却是:“儿子,我怀里抱着你走遍了大地,尝过了人间各种艰苦。你是我的未来和希望,去为人们创造幸福吧!让所有勤劳勇敢的人都生活得快乐!”在葛翠琳的童话中,我们总是能感到温暖的爱和博大的情怀,因为她相信作品对于儿童的作用,是会“心动神移”的,她说:“我在童话中也表现丑恶和卑劣,那是为了使人们更热爱美好的一切,而不是展览丑恶。童话使我爱这个世界。尽管人生之路坎坷艰难,我对世界充满了爱。”古人之为文,讲究“文非气不立,而气贵乎平”,葛翠琳数十年来,经历了人生的许多磨难,但从早年的《野葡萄》到年逾古稀之后创作的《山林童话》,正如评论家徐鲁所说,“她的作品里始终充满了对世界的宽容,对人的钟爱,对真善美的追求”。

  葛翠琳童话鲜明的中国风格,不只体现在民间童话对其创作的影响上,还体现在她所书写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世界各国的民间故事中,都充满了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密码。中国虽然有丰富的民间故事,但没有像《格林童话》《意大利童话》和《一千零一夜》这样的集大成者。然而我们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已经可以窥见一斑。《聊斋志异》主要讲的是狐鬼花妖的故事,但鬼和妖不太适宜于儿童,花仙子、山神、小动物,却是让孩子们觉得亲切的。所以,葛翠琳的童话,大多写的是我们身边的花朵,山林里的小动物,或者善良的手艺人,美丽的农家小姑娘。她常借用民间故事的讲述方式进入故事,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积极向上的主题。比如,《会飞的小鹿》讲述的是一只胆小的小鹿如何成为勇敢的、跑得最快的小鹿的故事;《问海》讲述的是一粒什么也不是的小砂粒如何变成稀世珍珠的故事。但是,在传统的民间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一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他们性格中的某些固有特征往往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因,比如善良人的善良,聪明人的聪明,傻子的傻,既是人物的特征,又是故事发展的因素。但在葛翠琳的许多童话中,主人公在不断地完善着自我,并且寻求自身的价值,这种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变化,一方面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富于现代意义,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小读者的希望。在葛翠琳的童话中,善良的人物形象,正义战胜邪恶的价值观,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共同完成了真、善、美的主题。

  葛翠琳的童话在语言表达上也极有特点。她在作品中常借用洗练、精警的谚语,同时,又广泛采用中国文学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文采斐然。中国文学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从诗经开始就讲究赋、比、兴,即便是散文,语言上讲究取譬、对偶、排比,讲究意境的营造、氛围的渲染和音韵的和谐。“像闪电耀亮夜空,像流星滑落山谷,像雄鹰在云海里俯冲盘旋,像神马在峻岭上勇猛奔腾,如风似箭,仿佛光的闪烁流动。静静的山谷里,飞鸟、群兽,都伸颈远眺,凝望着天边的奇迹:一只会飞的小鹿,飞过一道又一道山涧,跃过一座又一座险峰……”这是童话《会飞的小鹿》的开头,作者一连用五个比喻为我们描写小鹿的飞奔,接着,又用飞鸟、群兽伸颈远眺、凝望天边的神态,烘托气氛。音韵的和谐是葛翠琳童话的又一大特色。在作品中,她喜欢摹写大自然的声音,小溪的叮咚声,树叶的沙沙声,鸟儿的啁啾声……构成和谐的乐章。在行文时,又讲究铺陈、对仗和比喻,往往以文为赋,藏韵于文。比如她这样写深山古庙檐角下的风铃:“它敲破了深山的沉寂,驱散了暗谷的恐怖,让人在雄伟中感到亲切,在寂静中感到活跃。松涛声萧萧,泉水声淙淙,这是它的伴奏……”她笔下的主人公往往还喜欢唱歌,因此作品中常常会穿插一些歌谣与韵文。音韵的和谐,比兴的运用,使她作品既富于文采,又适合儿童的阅读与理解,因为孩子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用比喻来加以引申和说明,音韵和谐的句子朗朗上口,便于小读者记诵。

  人们常把中国童话分为热闹与抒情两派。虽然葛翠琳也写过《翻跟头的小木偶》《半边城》这类以夸张、讽刺、幽默为特色的作品,但她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抒情童话。作品常以诗意的情节、美好的意境打动人,在情景交融中带给读者美好的艺术享受。几年前,葛翠琳曾点评过我的一个短篇作品,她认为我的那篇童话写得过于急促了些,许多情节可以展开来写而没有展开来。评论家李敬泽在纪念萧红诞辰100周年时说过一句话:“我们现在的小说没有‘废话’。”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可以用数千字来写“大地被冻住了”,用几乎整整一章写东二道街的一个大泥坑。正是这些跟情节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的天气、泥坑,构成了呼兰河城的生死场。如果将李敬泽的这句话套用到当前的童话创作中,我们也会发现,我们当前的童话创作中,“废话”越来越少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情节,推动着故事飞速发展。也因为没有了“废话”,我们正在失去抒情,失去诗意,失去舒徐有致的讲述方式。

  美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布斯说:“每种艺术只有在追求它自身的独特前景时,它才能繁荣。”中国童话的独特前景,一定是那些植根于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具中国特色的故事。这样的前景和方向,近年来已经被好莱坞以《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作品作为反证了。其原因还是那句老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阅读葛翠琳的童话,让我对这一点更加深信不疑。

  葛翠琳有一篇童话名为《金花路》,故事讲的是一个巧木匠为了留住自己的绝世手艺,在一个人迹罕至的深潭下面造了一座手艺宫。为了让有心的人找到这座手艺宫,老木匠用刨花撒在路上做记号,后来这些刨花变成了星星点点的金花,有心的人只要沿着这条金花路,就能找到那个手艺宫,学到巧木匠的手艺。葛翠琳的童话创作,也为我们昭示了中国童话的金花路该如何去寻找。(汤素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