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克拉克瓷当年的盛世:如同今天美国产的Iphone4

2011年09月21日 16:33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克拉克瓷当年的盛世:如同今天美国产的Iphone4
克拉克风格的景德镇瓷器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黄晶

  克拉克瓷作为景德镇最早形成的一种规模化的外销瓷品种,具有鲜明特征,它是有指向性的外销瓷,在国内发现极少,几乎不为中国百姓使用。这类风格特异的外销瓷,延续烧造时间较长,产量也较大,这在景德镇烧造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早在明代,中国产的克拉克瓷如同今天美国产的Iphone4一样,风靡全球。”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建新用如此风趣的语言描绘了克拉克瓷当年的盛世。

  何为克拉克瓷?

  克拉克是源于1602年荷兰人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一条葡萄牙克拉克(carraca,英语拼写Carack,荷兰人写成Kraak)帆船,船上装有10万余件明万历时期的青花瓷,160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由于此类青花瓷器有其特有的开光构图形式,装饰风格特征明显,故欧洲瓷学界将这类风格相近的青花瓷统称之为“克拉克瓷”。

  日本学界则将此类风格的瓷器称之为“芙蓉手”。我国学界则根据欧洲人叫法,称其为“克拉克瓷”。

  日前,随“珠山溢彩———景德镇明代御窑出土瓷器精品展”来琼的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建新,曾参与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陶瓷下西洋———早期中葡贸易中的外销瓷》专题研究课题组,主攻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

  江建新介绍,景德镇地区生产的克拉克瓷的造烧年代,大约兴烧于距今400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到了清代顺治年间基本停烧。从传世与出土的克拉克瓷来看,常见品种有碗、盘、杯、瓶、小罐、军持等,其中盘最为常见。盘的纹饰一般在器物内壁的口沿部分饰一周大小排列有序的开光,大开光内多饰以花草、虫蝶、杂宝等;小开光内饰以缨络、缀珠、万字、绵纹、几何纹等。盘心圆圈内饰有石山树木、池塘禽鸟、水榭亭阁、仕女人物、花盆小景等。这种布局饱满,分层构图的独具特色的装饰形式,被视之为克拉克瓷典型风格。

  为了帮助众多藏家更好地辨识克拉克瓷,江建新仔细介绍了克拉克瓷的特征,一般说来,克拉克瓷盘的花纹,有三层:一层以盘心为主体纹样,所绘为水禽莲池、庭院小景;二层内壁为次主体纹饰,所绘开光连瓣形;三层为口沿,边饰涂以青料一圈。

  具体说来,克拉克瓷盘心所绘主体纹饰,如莲池水禽、人物山水、盆景堆、花园小景、麒麟瑞兽、花卉虫蝶等,这类纹饰是中国绘画中常见题材。

  江建新认为,克拉克瓷这种多层繁缛,开光分隔构图形式,当取源元青花的构图形式,即元青花莲瓣杂宝(八大码)纹样,以及伊斯兰陶瓷的繁缛茂密特征,克拉克瓷理应是东西文化溶汇交融的产物,更是适应外销需要而产生,指向性销往欧亚大陆的瓷器。

  江建新认为,克拉克瓷有其特殊的装饰风格,其销售对象有一定的指向性,是为适应欧洲大陆市场及审美需要而烧制的。克拉克瓷装饰的构图形式受到伊斯兰陶瓷影响,其纹饰包涵有中国佛教和中国绘画题材内容,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相结合的产品,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其特殊的标志性意义,是16-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陶瓷贸易实物见证。

  克拉克瓷的经济属性

  江建新说,明晚期景德镇外销瓷窑场规模宏大,外销瓷生产空前活跃,这与晚明时期国库空虚,朝廷急需征集兵饷平定战乱有关,这一时期景德镇地区相对安定,是当时一个为明帝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都市,克拉克瓷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烧造的。

  明代中后期以后,白银成为帝国的通行货币,而此前白银一直是中国的稀缺物质,为了应付急剧增加的白银需求,帝国只有将眼光投向海外。隆庆元年(1567年),明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宣布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月港对外开放,准许该港对东西洋进行贸易。这里成为中国民间商船请引、集中、盘验放行的唯一合法航点。月港对外贸易口岸的确定,以及随后1602年东印度公司成立,推动了中国国货的大量外销和舶来品进入国内,大量的白银开始流入中国,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出口。

  景德镇瓷器自然成为帝国换取白银的重要物资,成为当时月港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据载“瓷器自饶州来,福建乡人自福州贩而之安海,或福州转入月港,由月港而入安平。近来月港窑仿饶州而为之,稍相似而不及雅”。

  景德镇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生产了大量外销瓷,以满足明廷需要。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王士性《广志绎》载:“浮梁景德镇雄村十里,皆火山发焰……徧国中以至海外夷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也”,由此可以看到当时景德镇瓷器生产及外销是极为兴盛的。

  景德镇这个在当时相对安定的江南小镇,在北方战乱不息,内陆市场萧条的情况下,向海外销售产品成为当时生存的唯一途径,从而成为晚明社会里一个硕果仅存的为帝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都市,成为中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瓷器手工业城市。

  不仅如此,近年来陆续发现烧造克拉克瓷的窑址有观音阁、御厂遗址、珠山西路、十八桥、赛宝坦、花园里、刘家弄、莲社路(原艺术瓷厂)等十余处,印证了晚明时期景德镇外销瓷及克拉克瓷生产兴旺情况,而从传世17-18世纪日本、中东、欧洲大量仿景德镇克拉克瓷来看,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克拉克瓷广阔的外销市场和深远的影响。

  如此一来,明廷开放了海外贸易,急需巨额兵饷和白银,由此刺激了景德镇陶瓷外销,克拉克瓷正是为了迎合空前活跃的外销瓷市场需要而生产的,其典型的经济属性,既为其赢得了全球市场,又让其作为中国手工艺的代表风靡全球。

  西沙航路上的克拉克瓷

  既然是一款典型的外销瓷,那么海上丝绸之路上注定少不了克拉克瓷的身影。

  事实上,连续多年的西沙水下考古发现,也佐证了这一点,不仅出水了景德镇产的克拉克瓷,还有大量福建一带窑口生产的克拉克瓷。

  从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资料看,如1613年“白狮号”(Witee Leeuw)沉船,1615年“班达”(Banda)号沉船,1630年“圣·康卡罗”(San Concalo)号沉船,1641年“康塞普森”(Conception)号沉船等,均发现有大量克拉克瓷。

  1635年7月3日巴达维亚行政长官写给大员东印度公司主管的信中谓“瓷器的市场已经形成,特别是那些大中型盘、瓶和壶。在荷兰和法国,对它们的热爱与日俱增。这里记录的是1634年7月抵达的一批瓷器,包括219077件不同类别的器物,此外还有52个桶和编织篮里背着75件塞有填充物的瓷壶”,其中不乏克拉克瓷。

  如今水下考古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信息:1600年沉没于菲律宾海域的西班牙指挥舰“圣迭戈号”和1613年沉没于大西洋的“白狮号”沉船内,都打捞出两类的克拉克瓷,有专家指出该批克拉克瓷为福建漳州地区所产。

  据了解,福建漳州地区在宋元时期即有较发达的瓷业,产品也多外销。明中、后期,漳州的月港成为最大的民间对外贸易港,刺激了漳州地区窑业的生产,以平和县南胜、五寨地区为中心的窑场迅速崛起,或模仿景瓷或根据海外风习定烧,外销是其生产目的,目前已知海外以东南亚和日本为多,东非也有(如著名的埃及福斯塔遗址就出土有漳州窑瓷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