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豫剧怪象受关注:看戏的多,掏钱的少

2011年09月28日 18:00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豫剧发展论坛”将第二届中国豫剧节推入“深思”

  豫剧怪象受关注:看戏的多,掏钱的少

  核心提示

  豫剧怪象

  1

  看戏的多买票的少,名角门票也靠“送”

  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戏剧种,观众遍布全国,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看戏的观众多,商业演出市场小。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分析说,戏曲不能批量生产,每次演出都是一次投入,票价太低,则收不回成本,而中原观众有看戏不拿钱的传统,没有戏曲消费意识。因此,才出现了戏曲观众多、市场小的现状。

  刘景亮说,豫剧在广场演出,往往会有很多观众,观众的欣赏热情很高。但若是售票演出,则购票者寥寥。尽管豫剧团体想尽办法扩大商业演出,尽管豫剧商业演出的平均收入在所有剧种中并不算低,仍远远不能维持豫剧团体的正常运转。曾有戏迷表示,两元一张的票也不能接受。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包括豫剧在内的戏曲团体,不可能依靠商业演出维持运转。

  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艺术创作中心主任、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近年来一直在倡导戏剧的现代化和戏剧的都市化。他说:(上世纪)80年代看黄梅戏、90年代看越剧,新世纪以来豫剧一枝独秀,甚至代表着地方戏发展的方向。但是,豫剧应该更加自觉地走进现代,有更多的剧场意识、现代意识、人文意识。现在的情况是,剧团走进剧场了,意识还停留在广场上,演出时声音太大,这培养不出观众真正的剧场意识。应该自觉培养城市的票房制,戏曲观众没有买票意识,是因为真正的票务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观众还停留在赶集看热闹的阶段。名演员也要培养自己的票务意识,不能总是免费送票。

  罗怀臻还说,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政府投入的文化惠民工程,这对解决剧团经济困难和方便农村群众看戏有好处,但在城市,还是进行商业演出为好。

  豫剧怪象

  2

  旦角过度发达,生行丑行花脸行靠“借”

  刘景亮还提出,“剧团人员老化”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70%的豫剧团演员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有10%的豫剧团演职人员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5岁,不少剧团最年轻的演员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团的。有些地区执行的演员退休政策是女45岁、男50岁。这就意味着五六年后,这些支撑剧团的中坚力量将全部退休,如果没有后备人才补充,剧团将无法存活。在省外,豫剧团体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现象更为严重。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吴亚明说,剧团人员构成不合理的现象已经影响了豫剧的发展。豫剧是地方大戏,原来的剧团人员的构成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后来形成“外八脚”、“里八脚”,即男、女平分天下的格局。近些年来,女演员增多,旦行增加;男演员减少,生行、丑行、花脸行人才稀缺。一遇重大演出,向别的剧团借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旦角的过度发达,导致豫剧的唱腔设计、音乐设计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慷慨激昂的阳刚之美向委婉细腻的阴柔之美转变。豫剧本来是以征战、袍带戏为优势的地方大戏,越来越向以“三小戏”为优势的地方小戏靠拢。这些情况对于保持剧种特色,以最大的广度反映生活以及多样化的剧目生产十分不利。

  豫剧怪象

  3

  歌舞、方言来配戏,外地发展要靠“掺”

  参加本届豫剧节的外省剧团带来了一些豫剧剧目,有些剧团甚至在有意回避叫豫剧剧目。观众反映,不少演员的唱腔和道白都发生了变化,有些演员已经采用了当地的方言土语,不再是纯正的“中州语”了。唱腔设计也采用了不少当地音乐元素,对豫剧声腔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听着不怎么像豫剧了。

  外地剧团专家在论坛发言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豫剧要想在当地得到领导重视,求得发展,不能不借鉴当地文化,不能不照顾当地观众的审美情趣。

  为豫剧注入新鲜血液,也是一种尝试。艺术上的借鉴经常是主动的,但无奈的是演出形式的变化。一些豫剧团在进行传统豫剧演出的同时,也有相当的演出场次进行综艺歌舞演出。在个别省份,豫剧团进行歌舞演出已成为常态。

  对于豫剧的“异化”现象,有关专家在对当地豫剧团的生存需要表示理解的同时,也表达了相当的担忧:豫剧团改为其他名称,若干年后,豫剧在相关省、地区的流传与分布会不会画上句号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