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点评袁世凯:他懂得顺势而为

2011年10月09日 11:1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位于东单外交部街33号的华风宾馆便是昔日中华民国总统府的所在地。 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巨变。它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首次建立了共和制度。千年古国精神抖擞地站在了全面现代化的起点,被视为现代民族国家重建的开始。虽然此后有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辫子军回潮、军阀混战争夺地盘,但都无法阻止古老民族走向共和,走向复兴。

  辛亥革命发轫于武汉,但辛亥革命最终的政治果实——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都在北京完成。可以说,北京开启了古老中国走向共和的新篇章。

  改弦更张

  总统府藏身迎宾馆

  初秋的外交部街,阳光温暖灿烂。来来往往的人群,也许不知道这条历史悠久的胡同,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有着密切的联系。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职的办公地点,就在今天东单协和医院东边外交部街33号的“迎宾馆”。它是当时北京城内最豪华的西洋建筑之一。

  据专家介绍,这所迎宾馆是清宣统末年为了迎接访华的德国皇太子兴建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宾馆。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开始宪政改革,袁世凯被任命为清政府内阁总理。为了显示新气象,袁世凯将内阁政府即设在了迎宾馆内。此后不久,连家也安在其中。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迎宾馆自然也就成为了临时大总统府。

  不仅是袁世凯的府邸,外交部街一度还是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的临时行辕。袁世凯就任后,为了表示“诚意”,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抵达北京,为了表示“尊敬”,袁世凯将迎宾馆让给孙中山居住,自己迁往铁狮子胡同陆军部。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离京,袁世凯也没有迁回,而是下令将外交部转移到迎宾馆,这条原名石大人的胡同因此改名外交部街了。  

  有意思的是,这所建筑从此真与外交结下不解之缘。1928年北伐军攻占北京后,北洋政府外交部与国民政府外交部合并迁往南京,这里被改为旧外交部档案保管处。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也设立于此。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和第二任外交部长陈毅,都曾经在这里办公。上世纪60年代初,外交部大楼迁往朝阳门内大街,但此大院仍属外交部所有。

  沧海桑田,一百年过去。而今,外交部街的胡同口,早已为兰州拉面、毛氏湘菜、香河肉饼等小饭馆占据,当年的外交仪令代之以人间烟火。记者步入胡同大约200米的深处,才见灰墙老树,依稀有往日辉煌的影子。记者打听到,33号院如今是外交部宿舍,只剩下东门,圆拱形的西式门楼几年前修葺一新,外围封着栅栏。但门前堆放着泥沙和红砖,停着几辆汽车和三轮车,几乎将门口封得严严实实。绕进大门背后,还有两尊汉白玉石头,似是上马石,其中一块雕工精细,边角圆润;另一块面上平平,显然是后配的。宿舍院的后围墙斑驳,白漆脱落露出了里头的灰砖,仿佛不经意间向路人述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

  立字为据

  袁世凯挟实力获任

  众所周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招牌,先是在南京立了起来,孙中山先生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为什么三个月后,中华民国的政府要搬到北京而由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一职呢?

  历史学家分析,这与辛亥革命的进程以及袁世凯的政治实力密切相关。袁世凯与中华民国的关联,首先竟然是从镇压辛亥革命开始的。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如坐针毡,但是,放眼朝廷,已经没有可以倚仗的力量。于是,将拥有绝对政治实力、放归赋闲的袁世凯“请”了出来,因为当时负责镇压南方革命军的是袁世凯训练出来的北洋新军,别人根本指挥不动。袁世凯由此迎来他此生最大的转机。袁世凯深知其中的玄机,他出山后,带领北洋新军很快将革命军逼入险境,但又不“赶尽杀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奇异局面。

  此时,已经投诚革命的黎元洪给袁世凯写信:“袁公果能与我们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归心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立中华共和国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心思活泛的袁世凯,或许正是从此被吊起了胃口。于是,袁世凯的天平开始倾向革命党人。

  1911年12月,在英、法、日、美等列强的“调停”下,南北双方在上海进行停战谈判。南方代表伍廷芳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北方唐绍仪上来一句“兄弟我个人是赞成共和的”,紧接着却代表袁世凯进行要挟,表面上谈判陷入了僵局。

  实际上,在上海举行的谈判有“一明一暗”两场,除了唐伍之外,上海文明书局还有廖宇春(北方)和顾忠琛(南方)的秘密协议。彼时黎元洪与黄兴关系微妙,黄兴的亲信顾忠琛坦率地亮出了革命军的底牌:“项城(指袁世凯)果能颠覆清政府,为民造福,则大总统一席,愿以相属。”双方甚至还立了字据:包括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室、既往不咎不秋后算账,还约定“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

  有言在先

  孙中山让出大总统位

  其实,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已经先后致电袁世凯,解释自己只是临时总统,如果袁能和平结束清廷统治,即让出大总统位。因此,袁世凯才频频向清廷施压,甚至以法国大革命王室被推上断头台吓唬隆裕皇太后。同时,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各地封疆大吏也陆续上书致电,一时国内出现了“请愿共和”的热潮。袁世凯的得力干将段祺瑞,更是先后三次电请政府,称共和思想在将领中“颇有勃勃不可遏之势”,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清廷大势已去。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宣统帝发退位诏:“今全国人民心里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

  3天后,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并要求袁世凯到南京就职,但是拥兵自重的袁世凯,坚持3月10日在自己的地盘北京就职。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的统治开始了。 本版撰文

  晨报首席记者 姜葳

  ■专家点评

  袁世凯懂得顺势而为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认为,辛亥之中最执著的追求就是民主共和,民主共和是辛亥的精神,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精髓。但袁世凯作为立宪运动的领导人,他的追求不是共和,而是君主立宪,因此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坚持君主立宪的立场。等到君主立宪根本没有可能的时候,在1911年12月20日以后,段祺瑞和黄兴都达成走向共和的协议,列强也要求中国要改变的时候,袁世凯只好顺势而为——当不得不走向共和的时候,袁世凯只好共和。而且在走向共和的过程中,袁世凯作为一个旧的传统道德社会走过来的人,他仍然是在清廷的利益上做了很多的工作,如果不是袁世凯去代表清廷谈判,在清廷优待条例上会不一样。可以说,作为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袁世凯对历史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两千年来,我们按照秦始皇的君宪制的架构走到了晚清和辛亥,辛亥以后整个把这个时代终结了,等于说就把中国人推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轨道上,再想走帝制是不可能了。

  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内战和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合乎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辛亥革命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