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论:文艺工作者也应“走、转、改”

2011年10月27日 15:42 来源:广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文艺工作者也应“走、转、改”

  □龙莉娜

  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一段时间,这是新闻人在不断实践中寻找到的一个正确方向,是新闻领域的一次自我觉醒和自我修正。这样一种文化自觉,对于文艺工作者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文艺工作者也应“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诗书礼乐都是文人雅士的专利,极尽阳春白雪。走到极致,尽以曲高和寡为荣,对于下里巴人是不屑一顾的。纵观千年中国艺术,从唐诗宋词的韵律平仄,到中国画里的写意留白,书法中的狂放恣肆,音乐中的宫商角羽……都讲究意境和意会,如同玄妙的禅机,有无穷无尽的解读。这一方面使中国艺术充满了空灵机巧的魅力,另一方面,使艺术与平民百姓之间拉开巨大的距离。

  事实上,文艺的终极追求仍是“共鸣”。最大范围的传播,被更多人接受和理解,是每个创作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如果失去受众,再高妙的艺术境界也毫无价值。

  即便是古人,也有“亲民”的自觉。奉旨填词的柳永,就是其中的代表。柳永的词作清新隽永,文采飞扬,却不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因此深受百姓喜爱。据记载,当时“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简直相当于时下的流行歌曲,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传说他每写完文章常念给老婆婆听,以便“洗垢索瘢”,所以他的作品通俗易懂,广为传颂;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在京城广为流传,人人竞相传抄,一时间洛阳纸贵……这些风雅的事迹,可以说是古人出于朴素的文化直觉,自发进行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实践。

  从世界文学殿堂上的《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哈姆雷特》,到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从艺术语言、艺术技巧到所传达的艺术境界和思想内核,都直指人心,直击人性,因而能够跨越国界、文化、民族、语言的隔膜,在全球广为传播。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创作和宣传工作中,一直非常注重文艺作品的大众化特质,中国文艺在这一维度的探索,早在文化建设初期就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以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中国新文艺发展的方向得以确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在这一文艺思想指引下,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品,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时期,出现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孙犁的《荷花淀》等传颂一时的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进步文艺界团结广大作家,发挥了重大战斗作用。艾青、田间及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茅盾、巴金、老舍、沙汀、艾芜、路翎的小说以及曹禺、夏衍、陈白尘、宋之的、吴祖光的戏剧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为一部重要的理论文献,《讲话》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上承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下启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创造性地解决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有关《讲话》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经过一代又一代理论家的阐发,《讲话》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它不仅规范、指导着新中国的文学实践,而且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在朝着经典化、原点化方向发展。而目前提出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举措,正是《讲话》精神在新时期、新时代的延伸,是社会主义新闻和文艺创作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一次总结,其精神和实质都与《讲话》的精神一脉相承。

  在这个资讯以核辐射级数传播的信息化时代,无论是新闻还是文艺作品,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在这个时代,“传播”和“教化”从来没有面临过如此全民化的审视和挑战。当我们的作品仍然板起面孔,以大而不当的飘忽浮夸、套话空话,甚至是言不由衷的面目出现时,可想而知会遇到怎样的冷眼。

  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得出结论,文艺的生命在于最广泛的传播,“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是这样的一种鞭策。要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像大树一样,牢牢地把根系植入泥土,吸取土地的养分,才能把枝叶伸展向天空,开出最绚丽的艺术之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