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金像奖遭遇“中年危机” 合拍片存隐患人才稀缺

2012年04月19日 13: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王以赫

  4月15日,一年一度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下了帷幕。但在这一片繁华的背后,香港电影人和香港电影业所面临的隐忧与危机,足以引起所有关心与热爱香港电影的人的关注。自1982年创立至今,香港电影金像奖已成功举办了31届。作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电影金像奖一直都是香港电影人心中的“奥斯卡”,也是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奖项,乃至整个华语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项之一,与台湾金马奖、内地的金鸡百花奖并列。但是,“人到中年”的金像奖,仍然面临着很多隐忧和危机。

  合拍片隐患:“港片已死”?

  本届金像奖提名最佳电影的5部影片《桃姐》、《窃听风云2》、《龙门飞甲》、《夺命金》与《让子弹飞》中,不难发现,其中有4部都属于所谓“合拍片”的范畴,还好有杜琪峰导演的金融惊悚片《夺命金》为纯正的香港本土电影撑了门面。而在获提名的合拍片里,除了《让子弹飞》之外,在其他影片的出品方里,我们都能看到内地影视大鳄博纳的影子。也就是说,一家内地民营电影制作公司竟然占据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有价值奖项提名的3/5,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其实,自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协定,放眼近年来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合拍片的分量已经越来越重。也正因为此,熟悉香港电影的影迷们也许会有感慨,曾经的“香港电影”有些变味了。在包括刘伟强、陈嘉上、陈可辛、王晶在内的香港导演纷纷北上淘金的大背景下,香港电影和自己原来的艺术传统开始渐行渐远,以至于许多人为怎样定义香港电影产生了困惑。这也成为困扰许多香港电影人的问题。

  由于亚洲范围内韩国电影的崛起,香港这个昔日“东方好莱坞”的地位急剧下降。残酷的事实使得香港电影人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内地。因此合拍片这种新类型也就应运而生。由于迥异的审查制度,香港电影工业原来引以为傲的众多类型化作品,如恐怖片、警匪片、黑帮片等都很难进入内地市场。那么就只剩下爱情片、古装喜剧以及“政治正确”的警匪片。但长期浸淫在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下,戴着镣铐跳舞的香港导演们并不那么得心应手。如果说当年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为两地合拍片开了个好头,那么接下来香港导演为内地市场量身定制的作品中许多都缺乏新意且质量不高。比如《画壁》、《白蛇传说》、《杨门女将》甚至被称作是烂片。刘镇伟、刘伟强、陈可辛、王晶这些香港电影界的翘楚,并没有给内地观众交出太满意的答卷。另外,香港电影在香港本地的表现也在下降,比如去年香港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网络上不无影迷感慨“港片已死”。但香港导演到内地拍片也是大势所趋,那么如何在内地与香港的不同市场、不同观众、不同趣味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恐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这将关系到香港电影的未来。

  更新换代、与时俱进不足

  香港电影人才的“青黄不接”,在这几年的金像奖评选结果中可见一斑。比如今年《桃姐》最终以5项桂冠而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但其实摘得最佳导演的许鞍华,以及与其竞争的杜琪峰,都是香港影坛的老面孔了,两人都先后3次捧得最佳导演的殊荣。许鞍华推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时,此次金像奖的主持人Angelababy都还没有出生。不妨再来看看获奖名单中的其他名字吧,倪匡、张叔平,几乎没有多少新鲜面孔出现。以最佳男女主角来说,刘德华、叶德娴合在一起年龄超过110岁,香港的新生代演员似乎还没有太成气候,显得乏善可陈;而最佳导演提名人里全部都是已摸爬滚打20年以上的资深导演。这不由得让人产生一丝忧虑,电影业最依赖创意,而创意的背后是人才。但年轻电影人的举步维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观众对于香港电影的信心。从这一点来说,香港电影业需要找到共识,积极培养新人,让他们更多地能有表达的机会。毕竟,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未来电影的生存空间也会受到一定的挤压,要想赢得习惯上网的年轻观众,香港电影必须及时实现“世代交替”,人才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金像奖还存在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比如动作明星和武侠片都很少获奖。影响力大如成龙者,8次获得金像奖提名,但最终也都是铩羽而归。另外在对于新技术的运用方面,评委们似乎也显得有一些“视而不见”,比如号称第一部真正3D华语电影的《龙门飞甲》,尽管徐克也拿到最佳导演的提名,但最后还是只拿到了一些技术奖项。金像奖的评判标准似乎还是更看重传统上的“人文关怀与艺术价值”,这点从历年的最佳影片中可以看出端倪。这种标准固然无错,但金像奖是不是也应该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保持自身个性的同时,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呢?

  需要更加开放包容

  最后,香港电影金像奖一直在公众和专业人士的心目中是非常具有公信力的。然而在这几届提名公布后,总会有人表示质疑,认为金像奖搞“区域保护”。客观地说,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即便在内地、香港合拍蔚然成风的今天,金像奖入围条件仍然对于主创的香港身份有要求,比如最佳导演候选人必须是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的香港永久居民;影片的工作人员中最少有6个项目必须是香港居民。

  一方面来说,这种政策本身没有错,因为香港电影金像奖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鼓励香港电影创作,这是金像奖的宗旨。但另一方面,考虑到市场因素与发展前景,香港电影金像奖走出自身的小天地似乎又是必然的。尽管奥斯卡奖从某种意义上区域性特点也很明显,至少非英语影片一般只能参与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但美国本身的电影市场决定了它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另外好莱坞电影工业也早已高度国际化了。那么对于面积狭小的香港而言,这种优越的先天条件并不具备。所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迎接未来只会更加明显的内地、香港联系紧密的趋势,我想这应该是金像奖主办方需要认真思考的。总的来说,香港电影金像奖现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恰恰是整个香港电影业下滑趋势的一个缩影。只有积极应对,方能让香港电影拥有更璀璨的明天。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