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特邀演出涨票价遇尴尬 高雅艺术只能半卖半送?

2012年05月30日 09:01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上周末,台湾长荣交响乐团音乐会在南京紫金大戏院上演。看着稀稀拉拉进场的观众,主办方负责人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平时我们的上座率能有七八成,这次考虑是特邀演出,票价就涨了几十元。没想到连三成都没坐满,真是想不到。”

  这台演出,属于省演艺集团“幸福春天”演出季的系列节目。自2009年以来,省演艺集团已连续多年举办惠民演出季,每年近70场演出以高雅艺术为主。由此,观众既能看到《牡丹亭》、《杨门女将》、《双珠凤》等传统剧目,还能经常与世界经典“零距离”接触。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朱昌耀介绍说,“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低价惠民。今年演出季票价多在40—100元之间(不含VIP票),凭会员卡可以打六折,最低只要24元。长荣交响乐团是少数几家曾分别与世界三大男高音合作过的乐团之一,又是我们特邀的,担心票价定得太低对方可能有意见,就涨了一点。打完折最低是60元,只比之前贵了36元。没想到,很多观众就嫌贵不来了——高雅艺术,难道只能半卖半送吗?”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南京文化艺术中心。这两年,中心每年都要承办20多场惠民演出,以交响乐和合唱为主。市场部一位姓李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演出都是免费赠票,往往不到半天就领光了。别看观众多,要想卖票可难了。我们试过一张票只卖20元都没人看。高雅演出想走市场,真是太难了。”

  市场不认可,就因为涨了36块钱吗?记者电话采访了这次没来看演出的一名会员观众,听完记者的介绍后他说,“谁让他们不宣传的!我以为与之前那些演出差不多,涨了几十块钱,当然嫌贵了,早知道这台演出这么好,多花点钱还是值得的。”对此,省演艺集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很无奈,“我们也想宣传,但钱从哪里来?政府补贴是固定的,连承担演出成本都很勉强,更不要说去做广告了。要是发演出消息,更困难,你看看现在的都市报,几乎没有文化版,占据头版的多是明星结婚、生子甚至打架这样的八卦绯闻。高雅艺术的新闻往往只是一个边栏,一条点击。如果连演出消息都不能让人看到,我们又怎么指望培养更多的观众呢?”

  票价对观众而言,与其说“贵不贵”,不如说“值不值”。有的人可能愿意花1000元看明星演唱会,但却不愿意花50元听一场交响乐。这就需要引导,只有通过大量的普及推广工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高雅艺术,才能接受、领悟阳春白雪的美好。

  如何引导?降低门槛或是一条可行之路。记者了解到,省演艺集团演出季的门票最低曾卖过7块钱一张。“就算有政府补贴,也是演一场亏一场,我们都是用商演的收入来补贴惠民演出”,朱昌耀对记者说,“说实话,票价这么低,观众能不能坐满对我们收入的影响都不大。但既然演了,就希望能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不然演出还有什么意义呢!”

  目前,政府多是通过采购场次的形式对惠民演出加以补贴,但从实际效果看,仅局限在“购买演出”上仍不够,还要有宣传方面的配合、对市场的引导等具体帮扶政策。演出经纪人夏一凡就对记者说,如果总像现在这样,演出结束了观众都不知道,那这样的惠民演出也就失去了效果,政府投入也等于打了水漂。要想避免这一点,就要在演出前有大量的宣传推广,扩大知晓度。这部分的经费,光靠自负盈亏的院团显然不行,政府应有所为,可以通过在市中心拿出一两块广告牌或通过户外大屏播放的方式,将高雅艺术、公益演出等消息告知广大市民。高雅艺术,光强调“润物细无声”还远远不够,还要让观众了解其好在哪里,美在何处。这一点,我省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就做得不错,经常是带着“解说员”下去,边演边解释,让观众对这些原本比较陌生的艺术迅速熟悉起来。

  与演出经纪人持同样认识的演艺界人士还认为,对政府而言,要从社会效益和民族文化素养的角度考量推广高雅艺术的意义所在。如果单算经济账,对惠民演出的投入肯定亏,但如果算“社会账”、“公益账”,一旦高雅艺术能真正走入百姓生活,对公民整体素质提升的作用将不可估量。因此,媒体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高雅艺术“鼓与呼”。

  其实,高雅演出和市场并非天然对立。从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昆曲元素到昆曲进地铁,昆曲推广人不遗余力的付出,使得昆曲的市场之路走得还不错。在南京,昆曲已真正实现市场化。省昆去年演出场次超过540场,兰苑剧场的“一票难求”已成常态。再如锡剧,在“锡剧王子”周东亮的带领下,省锡剧团几乎天天泡在吴语区演出,一年演出超过150场,年收入近700万。对此,夏一凡说,“只要政府肯在前期推广上花力气、媒体在宣传上予以配合、院团瞄准观众需求找到合适的市场切口,高雅艺术就完全不必半卖半送。” 本报记者 董 晨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