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神九”上天能激起科幻影视创作热吗?

2012年06月18日 09:42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备受瞩目的神舟九号飞船16日搭载中国男女宇航员顺利升空,颇为巧合的是,同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特别打造了一场“太空迷”的电影艺术盛宴。

  世界电影史上科幻片的开山之作《月球旅行记》彩色修复版成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道独特风景线。在上海全城,这部长14分钟、诞生于1902年的默片,早已是一票难求。在今天看来,或许这只能算是一部“微电影”创作,但它演绎的不仅仅是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更是人类内心深处最朴素的科幻梦想。

  恰如正在国内电影院线热映的奥斯卡获奖作品《雨果》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电影史上的科幻片鼻祖法国导演乔治·梅里埃和他的《月球旅行记》直到110年后依然在启迪人们的科幻头脑,电影中“炮弹扎入月球面孔的镜头”,不仅成为已知最早的定格动画,更被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在本届电影节期间,除了《月球旅行记》外还有多部海外科幻大片也将与观众见面,相较之下,中国本土原创科幻已沉寂多年,令人记忆犹新的依然是早期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霹雳贝贝》等。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教授认为,科幻电影的繁荣,首先要依靠科幻文学的复兴。他说,工业革命后,一些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大蓬勃的时代,文学家通过了解科技的进步,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合理的、有预见性的想象,成就了一批像儒勒·凡尔纳那样的科幻小说家,这些优秀作品成为当年西方读者和观众认知宇宙和未来的标尺。

  “而相反,中国文艺创作更倾向于写实,不善驾驭科幻类的叙事手法。”石川坦言。

  2011年,由我国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片《飞天》摘得第28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片中已揉捏了一些科幻元素,令业内叫好。在青年读者中风靡的、由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三体》三部曲是否会搬上大银幕,也一直牵动着读者的心。

  “在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外国人忙着穿越未来,中国人却热衷于穿回过去。你认为,在影视创作中会出现新的积极变化吗?”当导演李少红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她略带乐观地回答,中国应该也会有更多面向未来的文艺作品诞生。

  石川认为,“神九”上天,或许能激发更多国内文艺创作者的灵感,深入了解其科学原理和工作任务,或许可以为今后的科幻文学和电影创作积累素材。据新华社电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