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勾心斗角绝非家庭伦理剧制胜之道

2012年06月18日 16:26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如果说2011年中国电视荧屏的主力是谍战剧,那么毫无疑问,2012年,占据电视剧版图大半壁江山的就是家庭伦理剧。从去年底至今,就有《老牛家的战争》《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不能没有家》《非缘勿扰》《娘要嫁人》《断奶》《妯娌的三国时代》《继父来了》等数十部这类作品出现。如果说从前的家庭伦理剧在片名上还有几分含蓄的话,今天的出品方似乎格外担心观众不知道自家剧情是什么,于是干脆在剧名中就挑明了剧情中的火药味儿。倘若是有位古人穿越至现代,单看电视荧屏上一幕幕剧情的话,几乎会以为今天中国的普通家庭里,家家婆媳大战,户户夫妻反目,当长辈的整日琢磨存款单、房产证如何在儿子和闺女中分配,当晚辈的则想方设法偷户口本去登记结婚,总之,人们似乎都不再好好过日子,纷纷耍起“兵法”来了。

  有编剧透露,家庭伦理题材的热度持久,其实是因为这类作品拍摄简单、投资成本低,“现实题材不像年代戏和战争戏条件那么艰苦,随便搭个棚就能拍起来。”确如这位编剧所言,这类家庭伦理剧在制作环节的成本确实不高,不需大动干戈地搭布景、弄特技。然而,编剧未说出的另一半实情是,这类作品之所以被大量投拍,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投资方、创作者看来,家庭伦理剧似乎不需要旷日持久地关注现实,只要编剧写出了笑料不断的剧本,再加上演员百炼成钢地耍嘴皮子功力,就足以把观众按牢在沙发上,把这部戏从头看到尾,该作品就可以在收视率排行榜上潇洒走一回了。

  笔者并不排斥模仿,因为从经济理性的角度来看,模仿式创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其好处显而易见,比如投资风险低、收视群体稳定、广告收益可预期等。而且,模仿式创作取得成功的例子在国内外都不鲜见。但问题是,现在这些盲目跟风的家庭伦理剧,剧情大多依靠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算计来支撑,让寥寥几个人物从开始吵到结束,整个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这哪里是生活,简直就是一出接一出的当代白领版“智斗”,难免令人疑心这些编剧是否写谍战剧写得太过入戏了,以至于转战家庭伦理剧后未能及时调适好自己的年代感。

  实际上,这种跟风出现的大批家庭伦理剧,基本属于“组团”忽悠观众。对于家庭生活而言,难道就只有家庭成员之间没完没了的“智斗”这一种模式吗?即使同是以“某某人的幸福生活”为剧名,当年《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主人公,都是用朴素真诚的道德信念来撑起一个家,更用达观乐天的生活智慧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在清贫中也从未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这种“纯爷们”式的道德感、价值观,到了今天的《金太郎的幸福生活》里,却变成了无原则的妥协。归根结底,并不是现实题材创作资源枯竭了,枯竭的是创作者对现实进行深入发掘、思考的勇气。这,岂是“随便搭个棚”就能实现的?

  电视剧的制作者也好,主创者也罢,还是别太“随便”了,只有扎扎实实地把握生活,认认真真地感受现实,才是让自己的作品在众多现实题材创作中制胜的王道。作者:邱振刚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