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艺副院长谈五次赴台演出:京味话剧吸引观众

2012年06月18日 16:5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记者:请介绍一下2012年北京人艺第五次正式赴台演出情况?

  崔宁:北京市政府组织的“2012年两岸城市文化互访系列——北京文化周”赴台演出的活动刚刚落下帷幕。其中包含话剧、杂技、歌舞、京剧等剧目。2012年2月22日至23日北京人艺携带着经典话剧《李白》,登陆台北市孙中山纪念馆的大会堂并演出两场。每场观众多达2000余人。

  此次演出作为“两岸城市文化互访系列”的一个项目,策划缘起于2011年7月。当时北京人艺组建了一个赴台的考察小组,并且在此过程中选定演出两岸共同文化认可的标志性剧目《李白》。

  李白是两岸百姓皆知的诗圣,他的诗句能使两岸观众产生文化的共鸣。这次活动有两个特殊的含义:一,参加北京市政府组织的大型文化互访活动,对参演者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二,北京人艺曾多次赴台演出,需要用更高的艺术水准和舞台表现来向台湾观众介绍京味戏剧的表演特点以及剧目成果。

  演员们十分认真,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复排。濮存昕作为团长兼主演,他演绎《李白》已经有20余年。除了上台一丝不苟的表演以外,他现在的年龄已经和李白被流放的年龄相差无几,这更加有助于体会角色的情感。他在反反复复的演出和揣摩中,已经使自己的演技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念起的时候,台湾观众在场大声跟着附和,其效果非同凡响。那时能感觉出两岸人民血是汇聚在一起的、脉搏是跳动在一起的。对此,台湾媒体也做了大量的相关报道。台湾方面并表示,希望能以此次演出为蓝本合作成常年的文化交流项目。

  记者:其中,两岸的话剧交流方面有什么特殊性或者说特点?

  崔宁:作为话剧来讲,是以文学为基础的表演形式。而在此过程中建立一个共同的文学思想、社会背景的平台,交流会变得更加直接。同一种语言的沟通,双方的思想就会迅速黏合、交融。通过这几年我们多次跟台湾的互访,很容易、直接地波动起两岸民众的心弦。大家能够为同一个剧目欣赏、赞美在一起。《雷雨》演出后有一对老夫妇,互相搀扶着对我们演员说:“我们若干年前来自大陆,那时就很喜欢话剧,我们来到台湾后这是第一次欣赏到这些阔别已久的话剧,它勾起了当年太多的记忆。”因此,这种同根同源、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是话剧所独有的。

  记者:艺文方面的交流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崔宁:台湾正式的话剧团体虽不多,但当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如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那种直言不讳的戏剧态度;在艺术探讨中的不满足;对新的表演形式的热衷。经过多年的两岸之间的互访,使我们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更加丰富。

  记者:两岸近年在艺文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据您所知情况如何,有哪些进展?

  刘章春:北京人艺大规模赴台演出一共五次,北京人艺是代表北京的话剧水平。无论是社会反响还是经济效益都十分成功。1993年5月我们以58人组成的演出团赴台演出,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第一次。三层楼座的台北市孙中山纪念馆的大会堂座无虚席。台湾媒体对林连昆、谭宗尧的精湛表演赞不绝口,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正式地接触到京味话剧。

  五次演出的剧目都未专门制作成台湾版。以原班人马,把原汁原味的北京风俗展现给台湾观众。语言上的魅力,对中国本土的戏剧的吸引力,使他们对京味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北京人艺经常会开一些关于演剧风格的学术讨论会,举行曹禺的百年诞辰、纪念焦菊隐等活动。为了能够体现交流的多元性,力争邀请部分台湾的知名戏剧学者前来参与。我们和台湾方面从1993年开始一直保持着来往。台湾戏剧学者们对北京人艺的戏推崇备至,甚至用这些剧目当作上课研究的课题。

  当然,对于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仍需不断增强,这有赖于政府进行积极地推动和民间社团组织的良好合作。希望能有更多的好戏登上台湾的舞台。

  王夕雨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