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养生节目和书籍火爆 专家提醒:自我诊断风险大

2012年08月02日 08:3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漫画:沉石

  近年来,养生类电视节目和书籍异常火爆。据《法制晚报》6月30日报道,2009年,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新开播的《养生堂》仅用一年时间,就将原时段的收视率提高了8倍。去年,该节目的全国平均收视率与前年比,提升幅度高达256%。因收视率高,该栏目被移到北京卫视,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据《养生堂》制片人伍立介绍,该节目日接电话超过200个,官网点击率周平均20万。

  此外,贵州卫视的《杏林大国医》、深圳卫视的《天天养生》、山东卫视的《养生》等地方电视台的养生节目,都引起不少人关注。

  虽然张悟本事件之后,养生类书籍的销量有所下降,但养生类书籍在市场上的生命力依然顽强,且鱼龙混杂。《新京报》7月17日报道,去年7月上旬,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50种养生保健类畅销书进行了检查,并公布24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出版物的书名,要求出版社一个月内将这些书收回销毁。但记者在某图书销售网发现,这24种不合格图书中,仍然在销售的有9种。

  此外,如今各地举办的主要针对中老年人的养生类讲座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社区、商场里,各类健康讲座层出不穷。其运作模式一般是在媒体发布免费讲座的广告,或者在社区发传单,吸引民众前去听课,有些讲座还会趁机推销保健品或药物。

  人们对养生的关注与其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关。早在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2.9%的人认为自己需要养生。调查中,“书籍”、“网络”、“长辈经验”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成为公众获得养生知识的四大来源。

  一方面,养生类书籍和电视节目的涌现,唤醒了民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素养。另一方面,因养生行业鱼龙混杂,市场监督体系有待完善,而普通老百姓对健康知识和信息还缺乏判断力,使得不少人对养生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

  北京东直门医院的一名专家提醒,现在很多人通过看养生类节目和书籍,进行自我诊断,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养生观。人们不要太过迷信和依赖养生节目获得医学健康知识。“现在很多人看养生节目时,总觉得专家说的症状自己都有,于是专家一说什么病,就觉得自己也得了什么病,于是跑到医院就诊,或者自己买药吃。我就遇到过很多自称看了养生节目来医院就诊的病人。这不仅不利于养生,反而影响心情,给自己造成压力,甚至产生癔症,不利于健康。”

  去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201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5%的人有过自诊经历,其中30.0%的人“经常”自诊。公众对于自诊也存在一些顾虑——54.7%的人担心自诊误诊率高;33.5%的人认为自诊很难追究医疗责任,会导致维权无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认为,自诊有风险,选择要谨慎。网上的医学信息鱼龙混杂,很多内容并非专业人士撰写,如果基于这些信息进行自诊,风险非常大。

  2011年8月,北京市卫生局遴选出了251名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并对外公布。这也是北京市首批经过官方认证的养生专家。根据要求,这些专家都是“持证上岗”。目前,专家库内有近20个专业和学科的专家,诸如内科、外科、中医、妇产科、预防(疾控)等。为了定期监控养生专家的“表现”,健康科普专家证书的“有效期”为两年。专家如果在宣传养生知识时夸大、“忽悠”人或与经营单位合作非法牟利,一经核实,都将被取消专家资格。

  不少人认为,在养生节目和书籍良莠不齐的今天,北京的做法值得借鉴,毕竟正确的养生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但更关键的是,民众要养成理性的养生观,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养生。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