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称建剧场群等于变相圈地 最大问题是重复建设

2012年08月02日 16:35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不久前,“中国演出家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由原本以个人会员联谊交流为主的简单团体,正式变身以规范市场、制定标准引领演出行业发展的行业协会。本报记者专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李牧,梳理当下演出市场。

  统计数据

  无法真实反映市场

  商报:据我了解,行业协会的前身“中国演出家协会”曾举办了11届中国国际演出交易会,您由此得到最直观的演出市场变化是什么?

  李牧:演出市场的确繁荣,但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全国演出市场的统计,全国2011年演出业的收入是233亿元,票房收入占120亿元。看上去很红火,其实统计方法有待商榷。票房是反映演出经营活动的指标,但是还有很多相关收入,剧场收入并不等同于票房收入。其他的是相关收入,包括舞美企业收入、消费品收入等。

  现在的演出市场分为专业剧场演出、旅游演出、网络演出、娱乐场所演出和演唱会(不在剧场的),专业剧场演出是最主要的,占比达到36%,其次是演唱会、旅游演出等。

  娱乐场所的演出收入是和旅行社分账的,票房收入很大一部分被旅行社分走了,2011年比2010年增长11%,近几年的增长也都在10%左右。

  商报:您提到目前对演出的数据统计有待完善,是否可以理解为票房收入不等于盈利?

  李牧:所谓的票房收入其实是涵盖大量政府补贴资金在其中,并不是一张一张卖票的收入。比如一个项目票房收入80万元,其中有政府投入的60万元,其实收入只有20万元。而票房偏偏被当做市场风向标,这样一个暗含很大误差的风向标,如何直观反映市场?更直白地说,演出市场的红火并不是演出消费增加造成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近几年国家对演出的财政投入,这个数字目前已经达到上百亿。从账面看,国家给投的钱也算是演出单位的收入。

  再加上由于统计方法、样本选择、统计手段等问题,使得演出市场数据整体偏高,水分很大,但是目前还没有更好的统计方法。投入大了,产出自然有所增长。遗憾的是,增长的并不是市场需要的演出产品。

  另外,统计取样也不科学,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剧场,全国一平均与真实水平的差距就更大了。统计口径不一,有漏缺,有叠加。相对比较靠谱票务院线的统计,虽然不可否认也有作假存在,但是总比一点依据都没有强。市场需要真实反馈节目究竟卖了多少钱。未来有必要在全行业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动态信息系统,但推行起来有难度,演出公司往往跟文化局报成绩的时候报得很高,面对工商税务说得很惨。

  统计方法和统计表的细化都需要完善,哪一笔收入计入哪一类、哪一栏,才能真实反映有市场意义的演出,这需要业内花更多的心思。

  财政补贴

  往往“好心办坏事”

  商报:您提到财政补贴,财政支持出资繁荣市场不好吗?

  李牧:政府办演出,奔着繁荣市场,往往不计成本,上级“钦点”要哪个明星,政府不直接出资,可以找企业赞助,然后再以政策红利的形式返还给企业好处,这样的演出往往都是当地国营院团或者和政府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企业。有个财大气粗的角色在不计成本地抬价,明星身价翻着倍上涨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是政府办演出把行市抬起来了。

  地方政府花大笔资金制作文化政绩,请老百姓看戏,结果却都计算在票房里,显然是有问题的。这就造成行业红火的假象、是隐患。业绩最大的效应不在于推动市场和提高演出水准,而是强大的负面效应,不少业界演出机构已经执着于“跑”财政补贴,精力和心思都在创作发现好项目之外了。

  同时,很多民营演出商觉得演出难做,得不到政府补贴,却要应对被补贴搅乱了的市场,和得到巨额补贴的转企改制企业在不平等的情况下争市场。演出市场应该是公平竞争的市场,补贴给了国营,对民营演出企业就是挤压。

  商报:政府手上有钱,也愿意给老百姓做好事,白看戏还不好吗?

  李牧:一白看戏就整个把市场弄乱了,有白看的还有谁愿意买票?更何况造成这样一种歪风,拿着赠票“有面儿”,文化消费不能是这样的。北京的情况还算好的,现在在外地搞演出无一例外都要面临各种要票,根本就卖不动票,也没人买票。临到演出开始,大批观众聚集在场所门前,等着“憋票。”演出方也不能让场子就这么冷着吧,最后不得已抛售、放开。大家习惯于要票,习惯于找各种工作票、媒体票、黄牛票,有的连黄牛的都不肯买了。

  这其实涉及到市场培育的问题,演出消费的培育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国内观众的消费观念还是不适于演出市场发展的。

  建剧场群

  等于变相圈地

  商报:不久前北京某演艺聚集区曾经发布规划,建设剧场群。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举措和计划;国内某知名戏剧品牌甚至提出三年要建设100个剧场的说法。似乎有剧场就有活跃的市场,您怎样评价演出市场整体活跃度和剧场数量之间的关系?

  李牧:目前全国的专业剧场有5000个,有很多豪华的剧场其实都是近两年才建的,必须承认,高端剧场的确很缺。正因稀缺,剧场坐地起价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前几年三五万一晚的场租费,现在已经到八九万乃至十几万,这对演出经纪公司来说已经不堪重负。

  目前剧场最大的问题是重复建设,缺乏专业人才对剧场的管理。北京的各种剧场、礼堂有1000多个,大部分处于破旧闲置状态,闲置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和利用,到处去建新剧场,坦白地说,这又和政绩脱不了干系,给上任的剧场改造,不是这一任的政绩。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基本建设项目现在已经不批地了,但若是文化设施就还能批,这使得很多剧场建设成为一种变相圈地。先以剧场的名义占块地,过几年实在弄不下去了再转向。

  演出市场是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自然生长的,不是打造出来的,盖出来的只是房子,而不是市场。上世纪20年代是天桥最火的时候,从南天桥直到骡马市大街虎坊桥,完全是自发形成的。现在一说聚集区就拿百老汇说事儿,殊不知百老汇也是历史形成的。原本只是42街区的一个剧场火了,不断有竞争者在旁边出现,于是聚集成群。而目前有些规划,只关注百老汇今天的聚集效应,照搬打造聚集区,与其真实发展正好相反。

  商报记者 姜琳琳/文

  实习记者 刘小艾/摄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