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老影院两极化严重 脱胎换骨寻求转型

2012年08月31日 16:55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大观楼电影院运营尚好,红楼电影院和胜利影院经营不佳。

  随着越来越多院线进入北京,抢占北京电影市场,部分存在于北京人记忆中的老影院已经渐渐淡出市场。近日,西单首都时代影城的停业,不仅意味着一家影院生命的终结,更带走了几辈北京人对于电影的回忆。目前,遍布北京市区的老影院基本都隶属于北京新影联院线旗下,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有的脱胎换骨彻底改造,成为与新影院齐头并进的现代化影城;有的却维持原状、门可罗雀,影院生存难以为继。

  老影院曾经的辉煌年代

  在很多老北京人心里,吃完晚饭一路遛弯儿到离家不远的电影院,花几角甚至几块钱买一张电影票,看一场电影,是小时候最惬意不过的休闲活动。“小时候,我们省下一段时间的零用钱,央求父母带着我们去看一场电影,那是我们儿时最大的快乐。”家住西四地区的郭先生回忆。

  “在北京市内,曾经诞生过两批传统电影院,第一批以胜利电影院、长虹电影院为代表,撑起了20多年前的北京电影放映市场;第二批是以首都时代影院、紫光电影院等为代表,成为了10年前电影市场的中流砥柱。”原北京新影联院线董事长、北京电影协会会长,拥有多年首都老院线管理经验的刘洪鹏向记者介绍。

  刘洪鹏称,当时的第一批影院大多和现在的胜利影院一样,拥有一个可容纳500-600人,甚至上千人的大放映厅,发展到10多年前,逐渐加盖了两个小厅,形成了多厅电影院。

  “这些影院基本上地产自有或由区政府分配,不用交纳任何租金。”刘洪鹏介绍,第二批影院基本上都在2003-2004年建成,启用租地建设影院的经营方式,租金相当于现在的1/3到1/5,签订的合同大致保持在15-20年左右。刘洪鹏回忆,第二批影院建成五年后,开始升级改造,形成了至少4个厅的影院规模,除了个别影院外,影厅数量基本保持在6个甚至更多。

  中华电影院等原宣武区三家电影院的总经理王英告诉记者,当时北京建立起两批影院、形成新影联院线之后,新影联的电影票房成绩一度保持在全国前两名。“当时老影院和院线之间亲如兄弟,互相帮助的意识远远大于竞争意识。”王英回忆道。

  刘洪鹏也告诉记者,当时的老影院经理们为了保持票房成绩绞尽了脑汁,“老经理们会因为某日的票房收入不理想而主动号召员工当晚加场,没有加班费甚至没有晚饭”。刘洪鹏透露,大多数北京的老影院当年都一度成就了非常辉煌的票房成绩。“劲松电影院作为最早的小区电影院,历史最高票房曾达到过600万元/年;中国电影第一厅的大观楼影院往年也都有100万-200万元/年的票房收入;而紫光电影院历史上一直保持着1000多万元/年的票放收入,新世纪影院最高时达到过2700万万-2800万元/年的成绩。”刘洪鹏介绍称。

  脱胎换骨寻求转型

  其实,北京市内仍在运营的老影院中,有一大批营运稳定,有些甚至票房成绩还可赶超部分新影院。

  王英介绍称,中华电影院从2005年起到2010年期间,每年票房翻倍,目前已从当初的198万元/年上升至1600万元左右/年;而大观楼影院从2007年起也从68万元/年的票房收入直接跃到目前的500万元/年,增速达45%-50%;另外,广安门电影院从2009年起,在先天劣势明显的情况下,将票房成绩由700万元/年,在一年内迅速提升到了1100多万元/年。

  对于这样明显的经营优势,王英表示,积极地脱胎换骨,扔掉老影院中固有的人事和体制,建立新型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当我接手中华影院之后,发现老职工的职业素养很不到位,有些员工工作服都是破的,上班时间趿拉着拖鞋,只负责为观众撕票,不提供其他任何职责范围外的服务,服务态度很不到位。”王英回忆称,当时的领导班子立即意识到这种松散管理方式的缺陷,提出了竞争上岗的理念,将员工的工作成绩与工资奖金挂钩,彻底将老影院“大锅饭”特色的工作态度扭转了过来。

  对于硬件改造,王英也不手软。红楼影院、胜利影院作为电影市场中的一部分,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大华电影院周围几乎没有市场,也没有居民,没有任何商业氛围,环境根本无法与建在商业区、商场中的新影院相提并论。”王英感叹道,当时影院就只能硬着头皮下血本改造,从美国进口最先进的数字放映、音响设备,“先进的设备进来之后,整个放映成本也在跟着大幅提升,以前每只400-500元、最多不超过700元的放映灯泡,可以使用2500个小时,而现在数字放映机中的灯泡一只1.1万元,只能使用500个小时、3个月左右。进口放映机一个小零件的损坏就需要8000元左右的零件成本及2000元的上门维修费用,保修期也只有短短三年”。王英坦言,三年左右影院才能把购买机器的盈亏扭转过来,但刚开始赚钱之时,机器就又开始损坏,需要更换或维修。

  “目前,中华影院每年的盈利点越来越低,从7%-8%下降到3%-4%,我们必须依靠压缩用人开支、节省水电费用,并且尽可能地开发影院内每一平方米的商业价值,保持盈利点更缓慢地下降。”王英称。

  部分老影院或寿终正寝

  除了脱胎换骨的老影城,一批经营不善的老影院将面临寿终正寝的命运。

  胜利电影院总经理徐忠仁告诉记者,胜利电影院、红楼电影院作为历史上的甲1级影院,已经走到了经营的尽头。“胜利影院两个厅每天会放映8场左右的电影,但最终的实际放映时间每天只有1-2场,有时一场只有三四名观众,上座率不足1%。”徐忠仁回忆,2003年票房最理想的情况下,胜利影院一天的票房就能达到13万元,一年400万元。而2004年起,胜利影院票房开始大幅下滑,今年情人节当天票房才几千元,而去年全年总票房也只有100万元左右。

  对此,徐忠仁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商区的转移造成了影院分布不合理,“原本胜利影院所在的西四地区非常繁华,街边遍布布店、书店、餐饮、百货,经过后来的改造之后,商业街从西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婚纱、电器、雕刻喷绘等企业,商业氛围日益减淡”。徐忠仁表示。

  不过,徐忠仁坦言,鉴于胜利影院大厅房屋安全等级不够,大厅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建装修,虽然胜利影院的放映设备、休息区和新影院并无多大差别,但主体大厅的年久失修让很多团体客户不再选择去胜利影院观影。“新影联院线通票产生之后,很多团体客户不必非要选择在胜利影院观看电影。”徐忠仁强调,对于老影院来说,团体客户是其非常重要的票房收入来源,2003年,团体客户票房占胜利影院总票房的30%-40%,如果胜利影院失去这部分收入,也就意味着该影院的整体收入将大幅下滑。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胜利影院每年的水电费在20万元左右,人员成本在200万元左右,再加上租片成本等,影院目前的盈利是远远不足以支撑其每年开支的。针对此情况,王英也表示,沉重的人员开支负担也是很多老影院目前最为头疼的问题。“中华影院在职职工70多人,但却背负了300多名退休职工的退休工资以及六七名离休干部的各类生活保障费用。”王英透露,仅这几名离休干部每年就需要144000-168000元的医疗费用,这些开销为影院经营造成了较大的成本压力。

  新影联院线旗下的北京老影院(不完全统计)

  第一代

  ○经营稳定:首都大华电影院、大兴电影院、通州电影院、朝阳剧场等

  ○较为成功:长虹电影院、中华电影院、大观楼电影院等

  ○经营不善:胜利电影院、红楼电影院等

  ○已倒闭:明星电影院、护国寺电影院、红星电影院、红光电影院、延庆电影院、怀柔电影院等

  第二代

  ○已停业:首都时代影城

  ○经营稳定:新世纪电影院、紫光电影院、东环电影院等

  院线角色发生转变

  院线始终是与影院休戚相关的中介方,其发挥的作用也随着老影院经营方式和经营情况的转变而逐渐发生变化。

  刘洪鹏介绍,2002年之前,北京的新影联公司原本是北京市电影公司,紧抓着北京的电影市场。

  “2002年之后,进入北京的院线愈发增加,北京的电影市场成为了买方市场,院线迅速转变成为影院的服务方,除了为影院安排影片上映,还要为影院准备好影片宣传海报等物品,甚至团购一些设备,低价出租或转让给经营有困难的老影院。”刘洪鹏透露,25年前,影院的票房分成在45%左右,片方20%左右,电影公司即“院线”在20%左右,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片方可以分到票房的40%以上,影院能拿到50%以上,院线只能占有1%-3%。因此,目前院线也不能完全靠服务争取利润,要将产业链条延伸到制片、发行甚至建设影院中来,互相渗透。

  刘洪鹏感叹,目前北京的电影市场中,影院是真正的买方,大型影院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很重,加盟式的院线维护不好自己院线中的影院,就很可能促使影院转投别的院线,减少本院线的市场份额。“我们希望院线和影院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利关系,平等地协商影片放映安排。”王英表示。  商报记者 蒋梦惟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