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话剧不能做影视的“剩饭剩菜”

2012年08月31日 21:3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话剧不能做影视的“剩饭剩菜”

  有一段时间,文学作品成了话剧创作的“奶娘” ,当话剧原创遭遇瓶颈时,小说成为话剧生产的动力和源泉;但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文字的想象性体验已经无法抗衡视听的享受,于是不知从何时起,将热播的影视剧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成为近来话剧创作更惯常的便捷通道。 《武林外传》《步步惊心》 《钢的琴》 《让子弹飞》等等影视作品在荧屏和银幕走红后,还来不及分析其艺术水准和改编空间就迅速“穿越”到话剧舞台上,让改编后的话剧在未诞生前就有了天然的知名度。

  将文学和影视作品改编成话剧原本无可厚非,但改编之风大行其道,其背后折射出的是话剧创作人才的匮乏、话剧原创力不足的窘状。中国文人素有“文以载道”的思想观念,而戏剧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行当,多以传递创作者对生命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为主。在早期的文明戏、左翼戏剧、国防戏剧、抗战戏剧时期,几乎都被赋予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色彩。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但表现在对西方戏剧予以创造性地转化与改造上,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在写中国人的生活和感受。曾几何时,话剧才是中国电影的重要题材来源通道。诸如《万水千山》 《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都是由舞台上已经成名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而眼下,话剧已少有被改编为影视,相反影视却渐渐成为了话剧的新“奶娘” 。

  面对来势汹汹的影视剧搬上舞台的改编热潮,与其说创作团队是在“改编及解构”那些影视作品,不如说更多的是看中了这些影视剧已形成的知名度和观众群。比如,电视剧《步步惊心》号称在全国有上百万的“粉丝” 。试想,如果其中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观众愿意走进剧场,话剧《步步惊心》即可赚得盆满钵满了。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创作者只是为了盈利,又何必选择小众的舞台剧市场呢?话剧不是影视的“剩饭剩菜” ,它需要的是一批志在做好原创舞台剧的人来强大原创肌体。因为相比影视剧的文本剧本创作,其实舞台剧剧本的创作难度更高;而与动辄十几万元一集的电视剧剧本相比,只有几万元的话剧剧本酬劳又实在少的可怜。而现在更多的情况就是,话剧编剧更愿意为影视剧写剧本,也不肯费时费力去创作一部原创话剧。改编,似乎成为话剧创作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如此做戏,既是原创话剧无米的“缺钙”表现,也实属低收益的话剧市场的一种无奈。“拿”完小说“拿”影视剧,没原创,这种搭顺风车的“拿来主义”还要在中国的话剧舞台持续多久?作者:于奥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