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梅芙·宾奇:用温柔和慈悲烛照人世

2012年08月31日 22:08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自从梅芙·宾奇(Maeve Binchy)在43岁时凭借长篇处女作《点燃一支小蜡烛》(Light a Penny Candle,1982)在爱尔兰文坛一跃而起,她的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她接下来的作品——《丁香公车》(The Lilac Bus,1984)、《回声》(Echoes,1985)、《萤火虫夏天》(Firefly Summer,1987)、《银婚》(Silver Wedding,1988)、《山毛榉》(The Copper Beech,1992)、《朋友圈》(Circle of Friends,1990)、《镜湖》(The Glass Lake,1994)、《晚间课程》(Evening Class,1997)、《塔拉路》(Tara Road,1998)、《红羽毛》(Scarlet Feather,2000)、《山楂林的故事》(Whitethorn Woods,2006)等——本本都是重量级的大部头,且佳绩不断,让她声名远扬。梅芙·宾奇日渐成为爱尔兰的国宝级作家、英语世界的畅销书女王。尽管有些评论家对宾奇颇有微词,认为她的语言如邻里聊家常般,过于简单直白,但这一点儿也没有妨碍她广受追捧。1998年,爱尔兰曾经统计过20世纪最畅销的100本书。宾奇不仅有7本书上榜,而且分别占据了第一、第三和第四的位置。她不仅超过了爱尔兰的老一辈大家:奥斯卡·王尔德、叶芝、詹姆斯·乔伊斯和塞缪尔·贝克特等,也胜出众多当代作家如谢默斯·希尼、罗迪·多伊尔、埃德娜·奥布莱恩等。她以厚实的作品做根基,为自己在文坛树立了不可动摇的高位,得到了整个英语世界的认可。

  梅芙·宾奇1940年5月28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外一个小村庄,父亲是律师,母亲当过护士,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童年时代在小镇达尔基生活。宾奇在这个幸福的家庭里长大。她曾说:“在我的记忆里,我有一个快乐的家庭,那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快乐。”这段成长经历对她有着深远影响,在后来作品对乡郊生活的描写中都能找到印记。孩童时期,宾奇在都柏林基利尼女修道院学习,1960年获得都柏林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之后的8年,她曾先后在几所女子学校担任教职,教授法语、历史和拉丁文。在一所犹太学校教书期间,学生家长对其教学工作十分满意,赠予去以色列的机票作为感谢。生命中永远充满了不可思议的转折,正是由于这份礼物,宾奇从此踏上了写作旅程。她在以色列的集体农场找了份工作。这期间,她每星期都会给千里之外的老父亲写信,倾诉在这个濒临战火的国家的所见所闻。宾奇的父亲将其中一封书信投给《爱尔兰时报》,并得以刊发。就是这封公开发表的家书,令梅芙·宾奇的写作才华得到了认可,随后她辞去教职,成为《爱尔兰时报》的专栏作家。她幽默风趣、自我嘲弄的笔触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1973年,追随未来的人生伴侣,宾奇申请调至《爱尔兰时报》伦敦分社,4年后,她幸福地嫁给了儿童文学作家戈登·斯内尔。在《爱尔兰时报》供职的同时,宾奇也进行戏剧和短篇小说创作。1976年,收集了宾奇的报纸专栏作品的《我的第一本书》出版,她的短篇小说集随后分别于1978年、1980年出版。

  但真正让梅芙·宾奇家喻户晓的,是1982年出版的小说《点燃一支小蜡烛》。该书虽然是梅芙·宾奇的第一部小说,却初步展示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精准的地点、美好的故事和令人感动的角色。我们能够在这本书中遇到她后来所有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能干的家庭主妇、慈爱而粗心的父亲、善良的医生、修女、神父、被宠坏的孩子等等。这部作品连续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10位达53周之久。

  随后出版的《丁香公车》和《回声》两部小说曾被改编成电视,《朋友圈》被拍成电影。1997年问世的《晚间课程》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曾连续17周蝉联首位,而1998年出版的《塔拉路》则令宾奇的创作事业达到一个高峰。1999年,美国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梅芙·宾奇是她最喜欢的作家,令后者在美国声名大振,《塔拉路》也入选美国著名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的每月推荐好书。根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提供的数据,该书当年在美国售出了95万册,是当年美国销量第10名的虚构类图书;而在加拿大和英国,这本书的销量也分别达到了惊人的110万本和66万本。就在当年,梅芙·宾奇获得了英国图书奖评委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随后几年,《塔拉路》每年都能卖出上百万册,并被翻译成将近20种语言,还被改编成电影,宾奇自此成为全球知名的作家。

  近几年,深受关节炎和心脏疾病困扰的宾奇仍坚持写作。“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位流行作家,人们常在度假时买我的书。”宾奇在采访中说,“很幸运,我生活在平装书有大量市场的时代”。

  2010年,《小心弗兰克》(Minding Frankie)面世,同年,她获得爱尔兰图书奖终身成就奖。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冬季里的一周》将于2012年晚些时候推出。

  梅芙·宾奇犹如现代版的简·奥斯丁,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去探究人性的本质;然而她却没有奥斯丁下笔时的那份犀利与嘲讽,她是完全的温柔且慈悲。

  宾奇是温柔的,她为读者讲述一个又一个平常人的不平常故事,不哗众取宠,不添油加醋,也不扭曲真相,碰触到众多现代女性自处的问题。她的作品虽然大众化,却不乏深度。结婚、离婚、流产、风流韵事、财政问题和破产都是她写作的主题。她主要描写随处可见的小人物,背景也几乎是由居住的都柏林为底。她的浪漫故事将温情、幽默和戏剧性融于一体,用一种很直接的铺陈和很错综复杂的角色互动做出一种繁复似万花筒的效果。读者不要期待她的小说会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惊天动地的壮举或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她的故事贴近你我的生活,从不同的视角来挖掘生活的细部。宾奇始终坚持不写性爱也不写暴力,安静恬淡地讲述犹如身边发生的平凡故事,温柔地指引我们向前。

  宾奇又是慈悲的,她的作品凸现了一个人对隐藏在这个丑恶世界里的美好事物的真诚信念,要做的只是换一个角度,换一份心境。她和读者探讨严肃的社会问题,告诉他们生活里的危机和信仰的重生。她的爱不是无力而苍白的,因为她不是在说一个个虚构的故事,而是在真诚地让读者去相信,她是在耐心地引领我们去看那些美得让人惊诧的东西。那充满理想主义和人情味的作品,总是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展现了蕴藉在日常生活之下的爱尔兰民族精神。宾奇笔端流露出来的细腻、热诚与力量,于平凡中蕴含着哲理,打动着读者的心弦。她笔下的世界细致而富有质感,随处都可以找到我们每天在为之烦恼哭笑的生活和一个个特点鲜明的梅芙·宾奇式的角色。梅芙·宾奇让各个人物说出自己的故事,也说出了人心中的爱,那些微微发亮的灵魂在文字的丛林里,如同萤火虫般扑朔出动人的光芒。

  宾奇不是文学大师,也没想过要成为文学大师。她只是想持着这样温柔而慈悲的心讲故事给大家听。“人们总是认为小说家要有风格。我一点儿也不是谦虚,我就没什么风格。”她曾这样说,“我不会像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或费伊·韦尔登那样写作,我不会像其他任何人那样写作。我的写作就像聊天,那对我很有益。就好像聊着聊着,你就到了离真理、离自我最近的地方。我写作就像讲个故事给朋友听”。

  今年7月30日,梅芙·宾奇在都柏林与世长辞。爱尔兰总理肯尼沉痛地表示:“我们失去了一个国宝。”爱尔兰总统希金斯也说:“宾奇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专栏作家,全世界数百万人为她的作品着迷。”在30年的创作生涯中,宾奇共出版了16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戏剧等。目前,她的作品已在全球售出超过4000万本,被翻译成37种语言。宾奇的代表作品《朋友圈》《镜湖》《塔拉路》《红羽毛》早在2005年就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200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山楂林的故事》。讲故事的人离开了,但她讲的故事长留人间。(李玉瑶)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