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科学家距诺奖差三步 缺失原创成果成软肋

2012年10月28日 16:0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诺奖百年多历史,全球三十多个国家的数百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国本土科学家却一直榜上无名。“中国本土科学家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究竟有多远?”这样的问题,每每在诺贝尔奖颁奖时节被提及。

  尽管中国科学技术持续进步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已经越来越近,但依然存在距离,这个距离,其实只有三步——原创成果、执着精神和科学机制的缺失。不过,何时能走完这三步,对中国科学界来说,其实是比摘取诺贝尔奖更重要的课题。

  三大奖均有能力去竞争

  “相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之内,我们有一批工作在应用上是非常有意义的,还有一批工作是值得获诺贝尔奖的。”

  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看来,中国人得诺奖是迟早的事,从学科来讲,首先可能获的是物理学奖,化学排第二,生理或医学排在第三位。

  “这是因为,中国的物理和化学从近代引进之后,一直在发展、积累,物理和化学的研究工作更接近世界前沿。”

  饶毅与今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奖人约翰·格登有着师承关系。饶毅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的指导老师,正是格登的学生。

  2002年,饶毅曾预测未来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名单,约翰·格登和多利羊之父威尔穆特位列其中。2006年,他又将山中伸弥的名字加了进去。

  约翰·格登和山中伸弥如饶毅所预言,今年摘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则认为,由于国家投入的增加,中国物理领域这几年,尤其近十年来,科研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到国外只要有人提出新的信息,我们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

  郭光灿说,因物理学领域很宽,今年是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科学家获奖,一些年份是天文学家或高能物理学家获奖,因为不知道下一次诺奖评审委员会关注的是什么领域,因此还不能判断哪些成果可以最先获奖。

  “中国的科学家也许离诺贝尔化学奖非常近。”谈及将来的获奖预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乐观地表示,近年来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很多生物学家,因此希望传统的化学家更加主动地和生物学家合作,做出来非常重要的发明真正造福人类,这样的发现就有可能获奖。此外,传统的化学也没有被诺贝尔奖所摒弃,而中国也有一些化学家的研究是非常有特色的,他们离诺奖也很近。

  “如果化学家能够发明新的反应,把新的反应引入到活细胞当中并予以合适的排列组合,这个梦想就有可能会实现。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化学奖发给在合成生物学方面做出重要工作的科学家。”王江云预言。

  三步决定未来诺奖归属

  中国科学家距离诺奖,现在其实就是原创成果、执着精神和科学机制三步的缺失。

  中国科技大学的郭光灿院士长期研究量子科学,近十年来,国家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让这位七旬的科学家印象深刻。但郭光灿觉得,有一点还不够,那就是我们缺少原创的东西。“紧跟没问题,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领先的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

  “比起创新,我们更缺乏认真和执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说,今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教授的工作严格来讲并非以创造性为主,而是以认真和执着为主,“高度的创造性可能只是少数人能做好,而认真和执着是大多数人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我们国家目前情况下首先要追求的应该是认真执着。”

  饶毅认为,当前中国科学界取得的成果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就是在亚洲,也与日本有距离,如北大、清华的科研水平仍相当落后于日本的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1949年迄今,19位日本人获诺贝尔奖,其中16位基于日本本土的工作,绝大多数是自然科学,而中国本土的自然科学尚未突破零。”

  至于何种原因阻碍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饶毅说,这与中国传统上对创造性鼓励不够有关,儿童习惯背书,成人热衷注经,生怕离经叛道,而西方科学的发展,与其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有很大关系;还有就是人们缺少认真和执着的精神。

  回忆起上世纪六十年代,郭光灿说,那时中国科技大学新生入学,男生目标是将来要当牛顿、爱因斯坦,女生则要当居里夫人。但现在的年轻人想法更多,也更加实际。“追求功利所占的比例和以前相比要大得多。”这种新的环境下,他认为需要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制让真正热爱科学的人能够投身科学,潜心研究。但现在的制度下,学生们常常选择更容易出论文的题目做,否则毕不了业,评不上职称。

  郭光灿有个学生,花了五年时间去证明一个定律,在这期间他几乎没什么论文发表,一直执着地研究他的课题。这个学生的精神让郭院士非常感动。“在我们科学界,这种人是应该鼓励和支持的,他们才有可能取得原创性成果,获得重大奖项,但目前这种人已不多了。”郭光灿感慨地说。

  1998年毕业于科大少年班的王江云是位年轻的科学家,在他看来,现在中国顶级研究所及高校里的年轻科研人员受到的考核压力要比美国的同龄人大,评估更加频繁,受到的考核更加严格。“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大部分年轻的科学家都选择紧跟之前自己研究的方向,这样就可以有保障地迅速发表一些高水平论文,这样虽然能保证‘紧跟’甚至‘超越’,但因为对事情的执着而深入的探索,永远做不了‘原创’,而这才是诺贝尔奖最为看重的东西。”

  以干细胞研究为例,目前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细胞核移植等多个领域均已具备了较强的实力。2011年,中国在干细胞研究的一些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仅逊于美国和日本,居于世界第三位,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开展开拓性工作的信心不够。

  郭光灿认为,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现在学生更实际,追求功利比追求科学事业所占比例要大得多,而目前国内各学科、各领域原创还很少,应该更多地鼓励原创性,尤其是鼓励对科学有追求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本身应该非常乐于做科学研究、把科研当成一种爱好,不考虑获得什么奖,不把获奖当成工作的动力。国家则应给年轻人追求科学创造必要条件,包括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体面地生活,有好的环境潜心于科学研究。

  “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参与科学研究,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郭光灿说。(蔡文清)

【编辑:刘通】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