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近十年长白石价格不断攀升 加工后一块可达万元

2012年11月05日 16:20 来源:长春日报 参与互动(0)

杨廷华新近收藏的长白石。

  地处吉林省东南一隅的长白县是全省唯一产叶蜡石的地方,而濒临长白县城的马鹿沟,则是叶蜡石、高岭石的主产地,对长白石爱好者有着非凡的吸引力。

  十年前,笔者首次赴马鹿沟镇选购长白石,至今已记不清前往多少次了。今年9月下旬,笔者再次走进马鹿沟镇,从长白石矿,到林林总总的长白石店铺,体味长白石韵,感受市场变化,也有发现新品种的惊喜。

  清末文献记载长白石发现历史

  走进马鹿沟后,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追寻长白石的发现历史。

  据清代长白府首任知府张凤台著《长白汇征录》一书记载: “宣统元年,设长白府治于鸭绿江右,北距长白山二百七十里,郡东五里许有马鹿岩(今马鹿沟)产石,矿地僻,甚少人居,无采取者。是年秋七月,属内僚属闻游岩下,拾一二小方石,视之莹,然磋为幸,坚而丽。……今(马)鹿岩之石,晶莹秀润,雕而为章,使人爱不忍释。数千百年山川之蕴蓄,天地之精华,必待人而开发耶!”

  可见当时发现的长白石品相还是相当不错的。据相关资料介绍,早期发现的长白石颜色有绿、黄、灰、褐、紫红、灰白等,尚有蟒纹、龟纹、卷纹、流纹、流霞纹等纹理丰富的品种,还有灯光冻、天蓝冻、芙蓉冻、艾叶绿、虎皮冻等稀有品种出产。

  自清代发现后数年,虽然未经大批开采,却也为许多石刻有识之士所青睐。长白石被识者认定为石质细腻致密,温润洁净,坚而不顽,光而不滑,易于雕刻。

  近十年长白石价格不断攀升

  近年来,福建寿山石、浙江昌化石、浙江青田石和内蒙古巴林石“四大印石”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一些印石品种已经枯竭或接近枯竭,精品价格涨速很快。福建、浙江等地的印石经营者便赴马鹿沟大量购买长白石,这使长白石的市场空间扩大了。

  笔者结识一位台湾杨老板——已经营长白石近十年。杨老板原来只是开采马鹿沟的高岭石,粉碎后作为台湾陶瓷的填加材料,而将采出的叶蜡石、地开石品种卖给雕石者。当叶蜡石品种热销后,杨老板也主营叶蜡石。最近,杨老板还聘请了几名雕刻工匠,边开采边雕刻加工。杨老板开采的长白石远销内蒙古、福建、浙江等地。

  十年前,长白县城经营雕刻长白石的店铺只有四五家。而如今,仅在马鹿沟镇经营长白石的店铺就有二十余家,家家生意都较好。

  十年前,长白石每吨价格在一千元上下。而如今,每吨价格均在两万元左右;有些品相较好、有巧色的长白石每公斤可达60元;一块经加工后的长白石可达万元。

  新近出产稀有的长白石品种

  书中记载的一些长白石品种,几年前就很难找到了。今年9月下旬,笔者在马鹿沟镇有了意外的发现——见到一些新近出产的长白石,巧色石多了,有紫云长白石等;含纹的石种多了,有流纹、流霞纹等。

  新近出产的长白石,一部分硬度为莫氏2度至3度的,无论从硬度、密度、柔润度,还是从巧色看,都比较好,适合雕刻。一部分硬度为莫氏4度以上不太奏刀的长白石,经营者们则把它们打磨成观赏石、图案石放在店铺中出售,也深得长白石爱好者喜爱。

  笔者选购了二十多块新近出产的长白石,其中一块流霞纹长白石高60厘米,非常难得。

  这次走进马鹿沟,笔者感到长白石的开采前景、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长白石应为长白山文化载体之一

  客观地说,经多年开采,诸如前述的长白石所拥有的冻石及巧色石已不多见,目前开采的大多颜色单一,以白色居多。尽管如此,一些钟情于长白石的工艺美术创作者,扬长避短,突出区域特色,弘扬长白山文化,在省内外屡次获奖,达到较好的效果,有的还销往国外。

  近年来,笔者作为弘扬长白山文化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力求用长白石雕刻长白山风光、微刻历代文人墨客描绘长白山的诗词歌赋,共创作出几十件长白石雕刻作品,其中几件获吉林省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和银奖。

  笔者认为,长白石必将成为长白山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必将成为长白山文化的优秀品牌。

  这是因为:第一、长白山文化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 不咸山即长白山。秦以后,长白山的名称多次变化,南北朝时期称从太山,隋唐时期称太白山,辽金时期始称长白山。清代皇帝把长白山视为“发祥之地”。第二、长白山文化丰富多彩。目前已经收集到的文献典籍、诗词歌赋非常丰富。既有《后汉书·东夷传》、《辽海丛书》、《长白汇征录》等古代文献,又有近现代出版的《长白丛书》等文集,都为弘扬长白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字支撑。第三、长白山文化的民间积淀深厚。自古以来,长白山区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舞台。长白山区多民族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息繁衍,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都会为长白石雕刻艺术起到借鉴和推动作用。

  走进马鹿沟,并不如走进福建的寿山村、内蒙古的大板、浙江的青田、昌化一样令玩石者陶醉与激动。但是,有对长白山文化的崇尚与挚爱及对长白石的希冀与联想,马鹿沟终将与“四大印石”产地一样,在玩石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作者杨廷华 系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长春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本刊顾问。)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