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收视率造假令人深思 期待建综合性收视评价体系

2012年11月28日 10:57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期待建立综合性的收视评价体系

  前不久,媒体关于收视率造假的报道再次令人深思,多年来收视率的恶性竞争引发了许多诚信危机和行业危机,少数人以GDP的数字化极端思维去推高收视率,让收视率俨然沦为了一种非法赢利的工具,在商业文化思维的无度膨胀下,收视率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遭到了无情的亵渎和嘲弄。

  众所周知,电影界中常用上座率来评价一部影片的观众反响,而在电视业内,则用收视率去衡量一档栏目乃至电视媒体的综合影响力。与此同时,收视率常被看作是观众对电视节目所持态度的风向标,是广告商选择投放目标和资金赞助的有力依据,又是指引观众日常收视行为的导航仪,它就像一盏交通灯,不断指引着媒体人、观众和广告商调整自己的前进脚步。可以说,高收视率近乎是电视媒体的共同追求和一致目标。各家媒体之间必然存在利益冲突和收视竞争,这些都是电视产业内的正常现象,因为有同行,竞争就不可避免,合理的竞争不仅有助于电视节目的优胜劣汰,还能使电视媒体呈现出源头活水般的生命力,然而,收视率过度助推下的乱象令人揪心。

  首先,高收视率与节目质量不成正比,许多节目在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明显跛脚,但收视数据却持续攀升,收视奇迹让业内人士和普通观众普遍错愕。面对观众的微词,制作者常常拿收视数据做挡箭牌,背后的玄机严重扰乱了收视率的应有使命。部分疯狂植入广告的电视剧之所以能走红,收视率一度飙升至前几名,根本的原因不是依靠作品的质量拉上去的,而是借助众多小品演员在观众心目中的认同与投射“炒”上去的。收视率借助广告和明星效应能“炒”上去,但艺术质量却无法“炒”上去。事实上,某些电视剧追求的只是消费性收视率,而非建设性的收视率。面对众多专家对泡沫商业剧和劣质喜剧的批评,创作者总把收视业绩当成一块遮羞布,以混淆视听和欺骗观众,对大众而言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忽悠”呢?因为将假象当事实、将现象当本质、将肤浅当深度、将丑恶当高尚是“艺术忽悠主义”的固有特征。

  其次,业内不断爆出收视率造假的丑闻,其积弊至深让人难以想象。只要出手阔绰,烂剧的收视率完全可以鸡犬升天。只有你想不到的收视业绩,没有做不到的收视奇迹,收视率的货币化和商品化,令人扼腕和痛心。最可怕的是,收视率造假者常常以“没有实收率就是失败”、“没有收视率一切白搭”、“只有收视率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等种种谬论,去吓唬同行和麻醉观众,将高收视率等于艺术成功的谎言,变成不容辩驳的强制灌输和说教,殊不知,这样的收视率已经变成了一种“软暴力”。在如此思维的助推下,收视率造假者“前仆后继”,似乎陷入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怪圈而难以自拔。

  再者,“惟收视率”至上成为制约电视媒体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节目制作者倘若过度追求收视率,那么节目的内容质量和审美价值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弱化,收视率就有可能沦为赚钱的机器和造币的工具,而非促进电视艺术良性发展的参照物。这些年来,荧屏上不是相亲,就是选秀,不是恶俗,就是低俗,不是挖黑幕,就是揭隐私——许多乱象为何“你方唱罢我登台”?根本原因是电视文化的生态环境出了问题,造假者名利双收,创新者孤独无比,造假者可以肆无忌惮地钻获利机制的空子,谁还愿意冒风险去创新和创造。造假的风气一旦覆盖了创新的气氛,电视艺术的创新和创造就成了一句空话,甚至打着“创新”之名行“造假”之实,创新变成了一种时尚与时髦的口号。这使得我们的电视节目总是在重复别人和重复自我的泥淖中徘徊,电视节目和电视剧艺术的低水平重复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了艺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而且拉低了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情趣,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鉴于此,我们应当倡导多元化的收视评价体系,建立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审美效应等评价指标,打破收视率独大的垄断格局,让综合性的收视评价体系去科学、全面、准确地指引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让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良性互动去矫正当前收视评价的病态和顽疾。一句话,收视率交易黑幕会断送媒体的公信力和艺术的生态土壤,不能让收视率幕后的推手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

  收视率不能和电视节目质量画等号,雅俗共赏的优秀电视节目不能因为收视率自身的积弊而自暴自弃,电视艺术作为“时代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置疑,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电视节目,其精神养料对民族情操的提升和引领难以估量,电视艺术“化人”和“化世”的艺术使命和社会使命不能等闲视之,否则电视艺术就不配“时代艺术”和“王者气势”的地位和美誉。遗憾的是,由于电视受众长期受低质量节目的影响,无形中混淆了应有的艺术评价机制,观众误以为高收视率的节目就是精品节目,收视率一元独大的错误导向,不仅会使劣质和“有毒”的电视节目大行其道,而且会阻碍中国电视的良性发展。

  期待建立综合性的收视评价体系。(薛晋文  赵刘阳)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