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读库》创始人:希望一本书能卖几十年不停重印

2012年12月05日 15:5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灰色书皮的《读库》,初看淳朴简单,细看却自有一股贵气。

  作为一本综合性的人文社科读物,《读库》每两月推出一期,从2006年起至今已经是第七年了。

  七年间,《读库》在创办之初由张立宪一己之力支撑,现在已发展成为集众人之力的精品,通过博客、微博、淘宝等互联网渠道实现了单印三到四万册的发行量,并在深圳、北京、马鞍山等地形成了一个个“库娃”联盟。

  十一月三十日,在第十三届深圳读书月闭幕日的“温馨阅读夜”活动中,张立宪与杨葵一起来到深圳,就《读库》谈人生,本报记者藉此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

  如今,张立宪和《读库》之间是否也会有七年之痒?《读库》“有趣、有料、有种”的三有标准是否依然坚持?对于未来电子书的出版热潮,惯常于书卷书香的他持何种态度?

  网名“见招拆招”,江湖人称“老六”,曾策划过《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家卫森林》等文艺书籍,出版过个人著作《闪开,让我歌颂八十年代》的张立宪,在谈到最初创办《读库》的初衷时曾说,“编书、出书、读书,都是需要静下心来做的事情。好在,在迈向第四个本命年之际,我有了这种心境,找到了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说深圳

  年轻、心气高、荣誉感强

  南方日报:今天来深圳之前,您发了一条微博询问深圳的天气需不需要穿秋裤,有很多的粉丝回复,可以看出您在深圳的人气很旺,深圳的《读库》读者多吗?

  张立宪:我没有太详细的数据,但是从我们直销部分的详细数据来看,深圳的读者比例除了北京之外几乎是全国最高的。所谓读者比例,是指100万人口里有多少我们的读者。另外,从我朦朦胧胧的感觉来看,从《读库》7年前创刊开始,读者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块: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就是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帮崔永元做《我的抗战》城市巡演时来过深圳,巡演场地等一切事情都是读者包办,那时就发现深圳的读者很有势头。《读库》各地的读者聚到一起自称“分舵”,深圳也有一个“分舵”。

  南方日报:《读库》有深圳的作者吗?有以深圳为题材的文章吗?

  张立宪:《读库》办到现在已经有40多期了,很抱歉,对这个问题我能立刻想到的就是邓康延,他曾经为《读库》做过“民国老课本”的文章。以深圳为题材的文章好像还没有。

  南方日报:你对深圳有什么印象?

  张立宪: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它很年轻,文化背景相对很高,所以这个城市的心气很高,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都很强。深圳有很多的公益组织。移民城市的人往往喜欢聚在一起交流,比如说像马鞍山这样一个三线城市,“库娃”们(《读库》读者自称)就不会比省会城市合肥少。深圳也是,读者喜欢聚在一起搞些活动。

  说《读库》:

  重头稿件都是自然来稿

  南方日报:大家都很关心《读库》的发展,现在还是您一个人在支撑吗?

  张立宪:其实真的不是我一个人在做,我们的读者、作者、编者很多人都在参与,而且水准都很高。现阶段,选稿、编稿阶段是我一个,但是后期的审校环节有很多人帮忙,另外,我们团队还有出版其他书籍,很多人会被我拉来帮忙。我们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针对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个项目会组织一个团队,但是团队成员之间都是好朋友,没有雇佣关系。

  南方日报:《读库》虽然两个月一期,但是我们看到里面的选题方向和容量都相当大,《读库》会不会面临缺稿的问题?还是题目的储备很多?

  张立宪:《读库》的选题相对充足,在挖掘选题方面,不是我一个人在做,读者、编者、作者都会帮着做,很多读者会向我们“举报”一些线索。读者熟悉了《读库》的风格之后,如果知道亲戚朋友正在着手写一些适合的稿件,就会向我们推荐。一个人的视角毕竟狭窄,采用开放式的系统可以保证选题的广度和宽度。

  南方日报:《读库》的自然来稿多吗?

  张立宪:《读库》几乎每一期的重头稿件都是自然来稿,选题方面不会枯竭或者重复。我们的平台相对单一,且有独特性,我们刊登一万字至几万字的中篇,且不是文学类稿件,这样篇幅的文章除了读库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平台可以承载。在民间有大量的作者,他们花费很多心血写调查文章,甚至在没有《读库》之前就开始了,因为《读库》这个平台的独特性,使其成为这类稿件的唯一出口。就像一个剧院一直在唱什么样的戏,反过来会吸引同类的戏班子前来唱,大家一看就知道《读库》需要什么样的稿子,读者群很清晰,相对来说彼此的选择会更加明确。

  说网络

  网络直销比例近1/3

  南方日报:从一开始,在《读库》出生、成长的所有环节,网络对您的事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您从最开始就考虑用互联网吗?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互联网,推广这样一本书的情况会是怎样?

  张立宪:互联网的好处就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网络,一本很小众的书可能在一个城市里只有10个读者,即使把它放在书店里都可能不会被发现。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在很多县城或北方的小城市,新华书店不存在了,除了教辅书没有别的,读者怎么去买书?书怎么去找到自己的10个读者?互联网的好处就是可以帮我们精准地找到读者。

  南方日报:目前《读库》通过淘宝这些网络渠道的直销比例大概有多大?

  张立宪:具体数据我不太敏感,但是直销的比例在读者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到了四分之一强差不多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这些都是通过淘宝店和其他网店实现的,因为《读库》已经非常成熟,辨识度已经够了。读者对于《读库》也非常了解,说服他们购书的成本较低,不用怎么推广就可以实现,以后网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读库》以后也会出电子书(在后来的读者见面会上,杨葵和张立宪聊到了这个问题,称《读库》一直考虑在恰当的时机推出电子版)。

  南方日报:通常,在国外一本畅销书的生命周期五到六年已经很好了。《读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2006年的书到现在还在重印?

  张立宪:实际上,2006年的《读库》到现在还是在不断重印。《读库》的实效性不强,它有耐久性,可以抗时间。从职业习惯来说,我希望可以好好地把一本书打磨出来,让一本书能卖几年、几十年,希望我们做的每一本书都在不停地重印,都能让我们养老。

  南方日报:《读库》现在每期的印量是多少?您对销售成绩满意吗?

  张立宪:我们现在每期首次印刷三到四万册,另外,当销售到一定的数量就开始加印,但不会很多,大致3000至5000册。我对销售成绩很满意。我们不是绝对按照数量(来衡量),不是说一本书卖了十万就比卖了一万本好10倍,《读库》不是一本书而是不断地推出新书,这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读者来发现,单独一本书不管有多好,可能一段时间之后都得下架。

  说人生

  很幸运找到了合适的事

  南方日报:和您谈《读库》,也得谈谈人生。您在36岁的时候选择做《读库》,做这件事情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有没有发生变化?

  张立宪:可能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变化,我还是我。不用把这本书对我的意义看得这么重要,不做这本书,我也能过得很好。当初,我首先把人到中年的焦虑解决了,至少解决了一大半。这书对我的帮助很大,性格也好职业也好,《读库》确实给了我很多,感觉很笃定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合适的事做,这很难得。

  南方日报:柴静说,您让周围的人都不好意思抱怨。我发现您在说话或者写字的时候非常回避崇高、回避光环?

  张立宪:比惨、晒苦难我不喜欢。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难处,所有的人都有烦恼,抱怨没有用的,那是你应该承受的,你就该去承受,哪怕内心有很多脆弱,你都应该表现得平静一点或者强大一点。

  南方日报:今年北京的暴雨让《读库》房山的库房出现了水淹,大家都想出点力,但是您拒绝了?

  张立宪:这个事情是一个原则问题,一个人是自食其力还是靠救济?能靠自己的能力、能生产自救肯定是最好的。大家已经在支持我们了,就不要再做情感绑架了,再找一个由头做销售经营,我觉得那样做很不体面。假如我们真的有资金困难,我宁愿去贷款,这是性格问题。

  说经营

  把一本书做得更像一本书

  南方日报:从2009年开始,《读库》每一期都是新书出来6天,稿费就会发到作者手中,从不会欠钱,也不欠出版环节中每一个链条的钱。我们知道,在国内有很多行规,感觉您在制定一套自己的规则?

  张立宪:我们一直都在制定自己的规则。我们不参加什么年度评选,也不当评委,因为我们的读者已经足够丰富,有一个足够独立的生态系统。在出版这个行业里非常缺乏操作细节和制度,但是,制定这样一个制度很重要。这样做不是说我有多善,而是我乐于让作者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商业上的考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有更好的作者去选择。

  南方日报:面对供应商,你不会躲债、拖账?

  张立宪:我觉得没有必要把情商、智商放在这个上,我觉得不体面。与我合作的商业伙伴,不管是上游还是下游,我都要让他们体会到一种好的商业伦理和道德。应该我承担的我承担,该我做的事情我尽量做到位。我不愿意人家欠我,我就去欠别人的钱。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已经营造出自己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对别人没有那么大的依赖,对那些商业伦理不太好的机构,我们对他说“不”。

  南方日报:有没有哪些商业机构跟你们“混”了之后变得很讲理?

  张立宪:大家慢慢地意识到,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大家过得更好,这么做会让心里感到轻松,反过来,不这么做就会更累、更纠结。

  南方日报:你有没有被“坑”过?

  张立宪: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被坑过,表面上我没有想到我被坑。比如说纸张8000块他要我9000块,貌似被坑了一千块钱,那是被坑吗?但我自己觉得值9000块。

  南方日报:坚持用自己的规则去面对世界很不容易。

  张立宪:我们现在做的东西并不是有多创新,事实上是在更努力地靠近出版规则,努力把一本书做得更像一本书,让一本书更像它该有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和那些做得不够的、不到位的机构和人拉开距离,反过来也会吸引更多好的人加入。

  从自身来说,我们在慢慢完善各项制度,包括面向读者的各种操作细节。

  (吕冰冰 苏妮)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