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杂技剧《花木兰》如何走出去:重视审美习惯

2012年12月05日 17: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杂技剧《花木兰》取材于我国民间传说和古代长诗《木兰辞》,表现了我国古代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报国的感人故事。花木兰这个人物在中国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可以说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花木兰的爱国壮举也曾以各种艺术形式上演,鼓舞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投身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这个故事自从被美国迪士尼用卡通动画的手法搬上银幕,花木兰的名字被全世界广大观众所知晓,花木兰的爱国情怀感染了现实生活中的广大观众。

  由重庆演艺集团杂技艺术团创作演出的杂技剧《花木兰》巧妙地将杂技与舞蹈、魔术、变脸、中国功夫等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使古老的杂技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该剧自2009年上演以来,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短短3年时间,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地演出,目前已成功突破1000场演出大关,观众近170万人次。该剧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功入选了“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特别是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赴法国、瑞士、比利时巡回商演150场,观众达90万人次,上座率居同期在法国演出的包括太阳马戏团在内的16个世界各国艺术团体之最,创造了中国杂技民族题材剧目在海外商业性连续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

  瞄准国际市场,挖掘共鸣

  在杂技创作中,民族题材如何适应国际市场,这是业内多年来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等于艺术产品没销路,中国艺术也就走不出去。只有在民族题材与国外观众审美习惯的对接、杂技技巧与剧中人物的舞台呈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人文关照这3个方面融汇契合并为国外市场接纳,《花木兰》才能真正“走出去”。为此,主创人员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终于从原来以交代剧情为主,担心观众看不懂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决定以突出表现花木兰的爱国精神为核心,以神带形,以花木兰的精神为纲贯穿全剧,以杂技技巧为目,纲举目张,既抓住名著之魂,又尽显杂技之魅力。同时,又从花木兰的精神律动中浓缩出一个爱字——花木兰对家乡的爱,对父母亲人的爱,对军中将士们的爱,对生死与共意中人的爱……这些爱的总和便是对祖国的爱。爱是人类文明共同推崇的精神境界。找到了全剧的闪光点,也就找到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抓住了花木兰的精神内核,也就为舞台上花木兰的行动线找到了依据,呈现在舞台上的杂技技巧便不是单纯的技巧卖弄,更不是剧情的图解,而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突破传统束缚,大胆创新

  杂技剧《花木兰》在全力追求世界一流艺术水准的同时,在继承与创新方面也做出了有益探索。在保持古老杂技艺术特质的同时,该剧与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相契合,把历来以展示技巧为长项的杂耍,通过构思、整合、兼容,完成了文学叙事、人物塑造。为此,主创人员在剧情剪裁、舞台节奏、人物表现、音乐创作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在剧情的呈现上,克服了杂技在文学叙事、情节表现等方面的困难,大胆采用了现场解说,以最易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来淡化情节浓缩故事,让观众从复杂的故事情节中解放出来。演出实践证明,这些创新是可取的。在艺术门类的选择上,突破了以往就杂技剧演杂技的模式,把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变脸、中国功夫、舞蹈、皮影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花木兰》的表现力和观赏性达到了最佳。在节目的编排上,把传统的节目打散重组,给节目和道具重新定位和安排,使每组技巧的表现形式、规模大小、时间长短符合剧情需要。同时,还根据剧目情节的需要创新了一系列高难度新技巧,如“荡爬杆”、“集体男女扔棒”、“口签顶技”、“蹬鼓加击鼓”等。这些传统优秀节目和创新节目在剧目中成为强大支撑,展现了巨大的杂技本体力量。在音乐创作上,为使剧情更加连贯和紧凑,音乐创作采用主题贯穿的手法,在整体交响风格的基础上,民族音乐元素和民族器乐的不时亮相,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得到欧美主流社会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

  重视审美习惯,量身打造

  文化产品应以消费者为核心,杂技剧《花木兰》是为国外市场量身打造的,为此,该剧在剧情剪裁、舞台节奏、人物表现等方面作了一些适应国外观众欣赏习惯的探索。比如,为让欧洲观众理解和接受《花木兰》,剧组把“花木兰”解释为中国的“圣女贞德”,以木兰为第一人称,增加生动传神的法语讲述,赢得了欧洲观众的广泛认同。针对美国市场,则增加了贯穿全剧的小丑表演,为严肃的正剧内容增添了喜剧色彩。创排至今,杂技剧《花木兰》根据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创作思路,剧本已历经50余次修改,编排、服装、音乐、灯光、道具、舞美等更有无数次修改;还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演出场地,推出了剧场版、巡回演出版、北美演出版、欧洲演出版等多个版本,成功地实现了让中国的艺术产品“走出去”之目的。

  (亦 勋)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