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对“中国式题字”最需文化引导

2013年06月17日 09:34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为人诟病已久的“中国式题字”又出“最强版”。据本报昨天报道,近日,湖北武当山景区石壁一处连签6个名字的“到此一游”在网上传播,被网友们称为“最强到此一游”,因为其“领衔主演”,竟然是一位83岁高龄的河南籍农村老太太。

  尽管年长的当事人已经公开认错道歉,但几乎可以断定,继中国少年游客丁锦昊在埃及神庙题字引起舆论口诛笔伐之后,新一轮有关农民题字到三山五岳的抨击又将展开。而这一次,公众的评议在尖刻之余,还带有理性的思考和再思考,关注点似乎正在向寻根问底、以及“如何根除这一问题”转移,这一变化,斯诚可喜。

  对于“中国式题字”这一顽疾的成因,有人将其与“中国式过马路”相提并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二者都是下意识所为,是社会规则意识淡薄、甚至完全无视社会规则的结果。另有学者则将“中国式题字”归因为旅游消费心态不成熟的问题,属于“炫耀性消费”之一种。认为抱此心态者,出外旅游不是为了真正欣赏景观,而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曾经到过许多地方。此说对于那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或许是切中了要害,但对于在武当山题字的这些人来说,显然是不对症的。盖因这几位村民“一辈子就出来这一回”,而且在得知题字被曝光之后,“羞愧得不得了”,并发誓“丢这么大人,以后再也不出去了”。据此基本可以推断,他们的旅游是为了圆梦,其题字是因为懵然无知,用村民在道歉信中的话说,就是“文化低,不知道在景区写字是不文明”,但决非出于“炫耀”。

  在笔者看来,村民不经意中说出的两个字,恰恰击中了问题的主因,这就是“文化”。事实上,在随处可见的“中国式题字”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传因子也是如影随形。当“中国式题字”成为一种病,其病根在于文化,要治这个病,能够奏效的良药,恐怕还在于文化。

  揆诸中华几千年文明史,成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中国式题字”可谓蔚为大观。就说刻在名山大川石壁摩崖上的,有泰山刻石、西安碑林、浯溪碑林、会稽刻石等等;又如题写在亭台楼榭的,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米芾的《多景楼诗》……不一而足,不胜枚举。中国人有好题字的文化传统,因为中国文字美、中国书法艺术美,是独有的国粹;中国人历来崇尚题字,因为人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会当凌绝顶”之后,往往胸中激荡起文人情怀,题字中常常可见文心、诗情、豪迈气和忧患意识。“中国式题字”之所以长期被奉为文化精粹,其一是它充分张扬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美和文人情怀;其二是它自然形成了一套题咏书写的规范——只有公认“最优秀的那个人”的作品,才会被题刻于名山胜景或公共场所,与美景相辉映,至于等闲之辈,你就是八抬大轿请他,他也不敢丢丑露怯。这显然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因此,当下我们与其说“中国式题字”病了,还不如说题字的某些中国人患了“缺文化”的病。要治好这个病,首先要引导公众确立社会公德意识、规则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公众利用好人人体内潜藏的文化遗传因子,在因特网时代,也不放弃多写汉字、多练书法,确保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其实,那些真正领会了中国文字之美、确立了文化自觉自信的人,是不会不知美丑、不识轻重胡乱涂写的。当然,对于少数一见美景就手痒的人,笔者也想吁请其到微博、QQ空间等处去留墨宝;抑或,有关景点景区也可专门设置一些供游客“题字”的墙面,让那些沦落到只会瞎写“到此一游”的奇葩,有个迎风开放的地方。本报评论员 李辞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