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作家卢新华推新作《伤痕》 为中国社会诊疗疾患

2013年06月17日 10:30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卢新华

▲ 《伤魂》立体封

  “《伤痕》之于我,早已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回望35年前因短篇小说《伤痕》引起的巨大轰动,作家卢新华淡然地说。

  但写《伤痕》时所怀有的郎中心态,卢新华从未放下。他新近推出长篇小说《伤魂》,希冀以自己的写作,为中国社会诊疗“疾患”。

  二零一三 再推力作

  新书写出社会“新伤痕”

  “我就像郎中一样,喜欢给社会看病,喜欢寻找病根。”卢新华在《伤痕》中,反映了“文革”的“伤痕”,他认为“文革”成因除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信奉阶级斗争外,其实也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有关系,人与人之间斗来斗去,最终唇亡齿寒。而通过新书《伤魂》,他自认写出了社会的“新伤痕”:如今的社会,企业、个人一方面享受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拿着贪和嗔这把刀在自残。从思想和文化层面而言,这一自残行为导致了 “大道”的流失,“术数”和“权谋”文化的猖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又一道‘新伤痕’。”

  《伤魂》讲述了“我”的一位战友转业后从政,利用一套“频道”理论经营人际关系的故事。在新兵连,他巴结班长。转业后,他被调到地方政府机关工作。凭借“投其所好”的“频道论”,他的仕途节节攀升。退休前,他却因一纸所谓的省纪委来函,不得不去“集体自首”,结果却是一场闹剧。“这部小说确实存在不少黑色幽默和看似荒诞而又十分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但大部分都不是我刻意为之,而是生活本身提供的。”卢新华说。

  事实上,尽管久居国外,如今大部分时间在国内生活的卢新华写作观却一直从未改变,他始终不会写无病呻吟,纯粹娱乐化的作品,他坚信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这个社会总要有一些声音,这些声音慢慢多了,醉的人也会慢慢醒过来。希望我的书就像醒酒的茶一样,能帮助他们醒来。”59岁的卢新华说,他不相信阴霾总存在,通过各种努力,人们一定会看到蓝天。

  一九八六 美国留学

  赌场发牌时阅人生百态

  下海经商、出国留学,并且一次次放下身段,将人生归零,在异国他乡蹬三轮车、赌场发牌……卢新华如此总结着自己经历过的岁月。

  “我心灵里最难忘怀的画面是我在美国留学期间,周末晚上蹬三轮车,每到夜半时分,我妻子会为我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1986年,卢新华选择赴美留学,他所描述的那一幕发生在1987年,他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红烧肉,一边看着妻子,除了觉得她很漂亮和贤惠外,更觉得她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支前模范”。

  “蹬三轮车是我有意选择的工作,其他人都是来自西方的留学生,只有我一个是东方人。”说到这里,卢新华露出少有的兴奋,他甚至觉得这是上天特定的安排。因为1989年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硕士毕业后,因一起枪击案使然,蹬三轮车这个行业竟然从此消失了。“蹬三轮车帮助我放下,放下作家的光环、荣誉,它让我深入了解美国社会,还可以锻炼身体、养家糊口。”

  卢新华还曾在洛杉矶一家赌场发牌,这令他阅牌阅人无数,“我看财富的流动,看人的贪欲。”而赌桌对他来说,自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赌桌,它是一个世界,是一个人性表演的舞台,让他看到了人生百态。

  “我其实完全可以找其他工作,做比较体面的记者、编辑、大学教师,但我不想这样做,我想体味不同的人生。”卢新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踏踏实实生活,而不是体验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写作,是用心在写,用脚在写。

  卢新华还为自己辩白道:“这35年中,我的创作并不是一片空白。”原来在经历丰富生活的同时,他还写出了中篇小说《魔》,长篇小说《森林之梦》、《细节》、《紫禁女》,长篇思想随笔《财富如水》等,只不过它们再没有获得《伤痕》那样的轰动效应罢了。

  一九七八 大二学生

  当代文学史课上读自己作品

  事实上,尽管《伤痕》已距今35年,但那确实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入学第二个月,也就是4月上旬写成了《伤痕》。”卢新华回忆,当时自己觉着写得很不错,曾请一位老师看过,并希望她能帮助介绍投稿,可惜老师评价并不高,要他多看看马列主义文艺论。卢新华还请同寝室的两位同学一阅,他们用当时的文艺批评理论一对照,竟然发觉《伤痕》问题一大堆。最后,卢新华只得将稿子失望地锁进了抽屉。

  后来因为班级要出墙报,《伤痕》才又被卢新华重新翻出来交差。谁能料想,《伤痕》作为墙报稿甫一贴出,就在复旦校园引起轰动。《文汇报》获知这一情况后,找人向卢新华索要这篇稿子。随后,报社还打印了小样,向上海、北京的文艺界、新闻界、教育界等广泛征求意见。3个月后,1978年8月11日,《伤痕》终于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出来。此后,一时洛阳纸贵,还有人说,因为读《伤痕》,“全中国人的眼泪可以流成一条河”。而令卢新华更没想到的是,因《伤痕》还催生了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流派——伤痕文学。

  “就因为一篇《伤痕》,我曾浪得大名,成为当时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委、第四次文代会代表。到毕业分配时,《人民日报》也曾点名要我去做团委书记。”卢新华回忆说,他还是大学二年级学生时,就已经在当代文学史的课堂上读到自己的作品《伤痕》了。

  “这种感觉当然是很美妙的,很有一种太空飞行员在天上‘一览众星小’的感受。”卢新华说,但后来他渐渐认识到,《伤痕》对于他个人的意义,除了一方面证明自己有一定的创作才华,初试牛刀就一鸣惊人外,其实冥冥之中还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盯着他,看他是不是会将它作为一块敲门砖,去敲“权、财、色”的大门。

  “这引起了我的警觉。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决意接受上天对我的考验,不辜负上天对我的期许,努力用自己的笔和文字去担当起‘揭出病苦’的责任。”卢新华说。

  也正是背负着这样的责任,从《伤痕》到《伤魂》,卢新华走过了35年。“我对中国社会‘伤痕’成因的探索和研究一时一刻也没有放弃过。”他说。记者 路艳霞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