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蒋公的面子》编剧:学年论文成为文化事件不正常

2013年07月02日 14:29 来源:潇湘晨报 参与互动(0)

话剧《蒋公的面子》。

  一部关于面子、里子的话剧,来到长沙后最直接的问题是位子。6月28日,《蒋公的面子》在湖南大剧院演出,演出前半个月演出商已拿不出哪怕一张票。这部出自南京大学的话剧,在全国各个城市巡演,引发了诸多关注和争议,被央视称为“文化事件”。6月28日,该剧编剧温方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她坦言:当她以大三学生身份写这个剧本时,绝没有想到一个“很小的活动”会变成这样一次“事件”。

  记者龚义群实习生谢奥曦长沙报道

  《蒋公的面子》给温方伊带来了很多,或是“神编剧”之类的过誉,或是保研、稿费之类的收获。但温方伊觉得,“这个剧的演出跟我已经没有太大的关联”。从以大三学生的身份写这个剧本到现在成为一个文化事件,“时时刻刻都在看戏”的温方伊,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审视着这个话剧以及这个圈子。采访中,她多次提到“悲哀”,“生态不健康”之类的词。在她看来,“让一个很不成熟的大三学生的学年论文成为一个文化事件,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从剧本到舞台怕失去文人气息,对演员有些失望

  《蒋公的面子》贴的是“喜剧”的标签,但那些极具人文的小包袱,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抓住的。比如夏小山唱的昆曲,“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比如卞从周与时任道争论不休的冯友兰《贞元三书》……

  潇湘晨报:剧里遣词造句的文或引经据典的史,让很多人看不太懂?

  温方伊:这个剧从开始就是文学院师生的自娱自乐。吕效平老师(南京大学教授、《蒋公的面子》导演)给我布置学年论文时就说,在南京大学110年校庆时作为一个很小的活动上演。好吧,既然是题目,写的又是大师,主要的观众是文学院师生,那我不能太丢人。所以会查很多资料,基本是以一种“治史学”的态度做这件事。我们在一个剧里面装装有文化,还是比较容易的。

  潇湘晨报:为了让更多人能看懂,开始商演后剧本有什么变化?

  温方伊:主要是删,我们也想不出其他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个别字句上做一些微调。回想起来,我最怀念的居然是第一轮校庆演出。那时候,演员演得非常差,他们只花了半个月排练,仅仅就是把词背下来而已,其他方面没有时间打磨。但是那一场,效果非常好。来的大部分是文学院的学生,观众都听懂了。

  潇湘晨报:会觉得违背了自己的创作意愿吗?温方伊:有,当然有。一开始排练,吕老师就会提一些修改意见,我还是第一次写出一个能演的剧,老师提这个地方不对,那肯定是不对的,所以就都改了。到后面,台词有些细微的变化,我个人其实不太愿意,但是我并不想过多地去参与其中。在我看来,二度创作跟一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分离开来。如果编剧都去干预的话,他们二度创作的空间很小。当然,吕老师是一个尊重剧本的人,很少调整,有调整他都会跟我商量。

  潇湘晨报:从剧本到舞台,你最怕失去的是什么?

  温方伊:怕失去一些文人气息的小幽默,这是实话。但是比较刻薄地说,演员的文化程度跟我写的这些角色是有差距的,他们有些东西不太理解。我们曾经出过一个剧本集《青春戏剧档案》,里面有《蒋公的面子》。有人跟我说,这个剧本表现出编剧不大成熟,你看底下有注释,这是编剧跳出来解释了。我说不是,那是出版社搞错了。吕老师把我写给演员的注释发给了出版社。底下这些解释性的东西是,这句话出处是哪里,为什么引用,含义是什么……如果不给他们写出来,他们是看不懂的。

  从票房到口碑 戏剧补贴,要么100%,要么0%

  去年5月,《蒋公的面子》在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上首演,引发轰动,接连在校内售票演出30余场。2012年12月启动社会公演,2013年开启全国巡演。截至长沙场演出,《蒋公的面子》已演出71场,场场爆满,口碑爆棚。

  潇湘晨报:这个剧本从你笔下走出后,已经有了自己的命运,你怎样看的?温方伊:我一开始写完这个剧的时候,以为把剧本扔给老师,我就没事干了,但没想到他要我参与修改剧本。到后来演出,我以为我没事干了,结果我一直在后台做杂事,订盒饭之类的。再到后来,要我上台演个角色,全国巡演我还时不时跟在里面提字幕。有些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个剧的演出跟我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真的就是她有自己的命运。

  在上海演一个戏,演二十场,很正常。但在南京普通市民心目中,一个剧演3场就已经不大正常了。有一轮演出结束后,一个观众上台问我们,之前的剧情是什么。我们演员没听懂他说的什么意思,然后他说这就是大结局了吧——他以为连着演这么多场,是连续剧情。

  再到后来,走向全国,没想到也引起那么大的争论,我就觉得,只能说整体戏剧生态不太健康。

  潇湘晨报:吕老师说,这个戏也就是一个大三学生的习作。

  温方伊:是,所以很不正常。“蒋公”算是我第一部完整的作品,之前连散文小说都没有发表过。很有意思的是,我得过一个奖,奖状上写的是2009-2011年度。我说我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当时《蒋公的面子》也才演了30多场。他们居然把一个文学奖的新人奖发给我,当时有种莫名的悲哀。这说明,连文学界的生态都很差。很多同学比我有才华,但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商业,或者说,他们没有这种幸运,不够有一个讨巧的题材。只能说,环境不健康。怀才不遇,是古今中外常见的现象,但不至于几率这么小吧。几率如此之小,外部一定是有问题的。

  潇湘晨报:那么你看到的问题是什么?

  温方伊:整体的环境,比如说优惠政策。很有意思的是,他们说德国对戏剧的补贴可能是80%,美国可能是20%,但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要么是100%,要么是0%。比如江苏说,我们要演个戏拿奖,所以我拿着几百万块钱投给你,。但实际上,它没有票房,演出全都是赠票。这基本是100%的补贴了。再比如说,民间想做一个戏,那补贴就是0%。

  从赞誉到争论 政治性被强调,完全不是她的初衷

  对于外界的过多赞誉,温方伊用的词是“悲哀”。当谈及一部分人对这部戏剧的理解时,她再度用了这个词。作为编剧,温方伊认为目前一部分人对戏的理解和关注点,早已经背离了她当初创作的初衷。

  潇湘晨报:你说《蒋公的面子》很讨巧。但在外界看来,这个作品关注知识分子,似乎是个不那么讨市场欢心的戏。你说的讨巧是指什么?

  温方伊:第一个是题目。之前有观众认为这个剧叫《面子》可能更合适,但是,很明显,叫《蒋公的面子》票房肯定比《面子》好。另一方面,现在观众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对政治非常敏感,当知识分子与政治发生碰撞,他们会有很大兴趣。还有,民国风现在也很盛行。

  潇湘晨报:你对其中的政治并不感兴趣?

  温方伊:完全不感兴趣。这完全不是我的初衷。

  潇湘晨报:大家都在这个剧里急着找立场,你的立场是什么?

  温方伊:我只是一个没心没肺、非常自私、在啃老的大学毕业生,也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和太大的社会责任感。吕老师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希望这个剧能够与当下对话,能够在戏剧界刮一阵风,能够以戏剧影响一些人的观念……我没有任何这方面的野心,“野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我丝毫没有这方面的兴趣。

  这个剧走到现在,可能用吕老师的话说,在于这个剧本身没有立场。在我的心目中,知识分子永远都找不到出路,都有他的局限性和优势。对于我自己来说,只要我写的这三个人都是善良的,就没有什么好批判、好倾斜的。

  潇湘晨报:现在你对生活是什么态度?

  温方伊(左图):学会了看世界,现在我时时刻刻都在看戏。你刚问“写”跟“演”更享受哪种状态,其实更享受在前台卖票的状态。在南京大学校园演出的时候,我白天在前台售票,晚上在后台演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的反应非常有趣。曾经一个在校园里面溜达的大爷问,你们这放电影吗?不是,这是演话剧。好啊,赠票吗?不是,卖的。5块钱一张吗?20块钱一张。他扭头就走了。后来演出,门口很多人想要看,但没票……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