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千野拓政:中国的一切都吸引着我

2013年07月14日 17: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天津7月14日电 题:千野拓政:中国的一切都吸引着我

  作者:聂文斐 朱琳

  “千就是千万别忘的千,野是野蛮的野,千野就是千万别忘记那个野蛮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千野拓政日前做客南开大学名家讲坛,一口流利汉语,两场学术盛宴,“所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谈中国:“中国的一切都吸引着我”

  谈及研究中国的缘由,千野表示:“我对中国所有的东西都感兴趣,中国的一切都吸引着我。”自从1980年与新婚妻子来中国度蜜月后,他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于当时就在南开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而后,千野每年都会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他之所以自称为“野蛮人”,正是因为强烈的好奇心,这促使他如饥似渴的研究中国,徜徉在浓厚的中国文化里。

  在千野看来,中日人民之间感情深厚。“我在学术界最好的朋友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他一流的汉语水平也正是在与中国学者交往的过程中练就的。

  千野在《从动员的方式看中国现当代文化》报告中,介绍了总体战争体制下中国文化的特点,并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展示了中西方在战争中表现方式的相似性。他从动员方式和真实感的变迁以及支持现代文学形成的社会变化等方面,讲述了现代文学的诞生过程,并指出了当下读书行为的个人化与中国古典小说阅读的互动化的区别。

  谈社会:师从中国,反思日本

  千野说:“文化研究讲求的是一种现场感,你必须融入其中,把它当成一种与自己有关系的东西来看,否则你的研究就很容易变成一种游戏。”

  身为日本人的千野关注着中国社会。他说:“中国人在中国所面临的的问题与日本人在日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如环境污染、青年人对未来的迷惘等。而中国的文化研究是一种社会批评,是发出某种社会声音的武器。所以研究中国文学,对于反思日本社会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当代城市文化与青少年的心理》报告中,千野从当今流行于青少年间的动漫、青春小说、cosplay,“宅腐”文化等入手,指出此类城市亚文化之所以从文学的边缘走到时代的前沿,并非偶然事件,其背后存在着人、文学、文化关系的变化。而造成这个变化的原因则是青少年的孤独、虚无以及与社会的隔阂感,村上春树的流行也与这个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有“自闭倾向”的作家。

  谈南开:夏季学期大有裨益

  作为南开大学的老朋友,对于南开大学今年开设的夏季学期课程,千野表示支持。他表示,目前日本的高校还没有相关的学期设置,学生们大都会利用寒暑假集中精力,进行社团活动。据千野介绍,日本在教学方面的两大特色是实践与互动,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只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与聆听者。

  “中国学生特别活跃、开朗,好奇心很强,这一点与日本学生不同。”千野兴奋地说道。每次讲座之后,总会有很多中国学生围上来与他探讨问题。千野喜欢听到不同的意见,阅读了大量古代文学书籍的他懂得中国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交流中,他很欣慰学生在课上学会了独立思考。

  对于此次邀请千野拓政的原因,文学院副院长罗振亚表示:“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之路越来越窄,而千野从文化与文学的互渗角度来研究,是一种新的方向与突破口,可以给同学日后的学习与研究带来一定的启迪。”

  南开大学夏季学期课程引发了校内外学子的关注。外校外汉语专业的天津籍大学生孙琦,通过南开大学新媒体平台人人网官方主页获得了夏季学期讲座的相关信息,特地来到二主楼上千野拓政的课,他说:“千野教授这种以小见大,由文学看到文化,进而看到社会的研究方法很有借鉴意义,对我未来的发展很有帮助。感谢南开大学向社会开放优质课程,让我们有领略大家风采的机会。”

  千野拓政1979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中文系,东京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博士。历任日本明星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教授,现为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包括从现代文学的形成到目前全球化下的都市文化),并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文艺批评、翻译介绍等。主要中文著作有:《胡风与<时事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2期),《对文学感到现代的瞬间》(《鲁迅的世界世界的鲁迅》,远方出版社2002年8月),《我们跑到哪里去》(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第50集,2005年2月),《现代文学在中国的诞生》等。

  今年十月,千野拓政还将再次来到南开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届时也会举办相关讲座。(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