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且放下汉字的简繁之争

2013年08月07日 16:21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香港演员黄秋生日前感慨,用繁体字发微博不少人看不懂,并称“华夏文明已死”。此语一出,再次引发汉字的简繁之争。很多网友表示,简体中文使用方便,这恰恰是一种进步。但也有人认为,繁体字才是正统的汉字,更有甚者把简体字说得一文不值。

  简体字利于传播,繁体字寓意美观,简繁各有所长。然而,自从《汉字简化方案》1956年1月由国务院正式颁布以来,在半个多世纪里,汉字的繁简之争就没停止过。有人提出恢复繁体字的意见,也有人主张将汉字更为简化。最典型的当属国学大师季羡林与中国语言学家周有光的隔空辩论。

  季羡林对简体字提出异议,认为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他着重谈到当年简化汉字时,把“皇后”的“后”与“以后”的“后”弄成一个字所带来的遗憾。对此,周有光则认为,文字简化是自然趋势,文化的传承,决不会因为字体的变化而中断。简化字只有百分之一是解放后创造的,其他的由来已久,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

  简化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繁体字也好,简体字也罢,都类属中文,都是滋养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相互间应是水乳交融,而非水火不容。

  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之和谐”。不论是作为文明载体,还是作为表达工具,繁体字到简体字的演变,只是载体和工具状貌的变化,并不会构成对文明内涵的损害与削减,亦不会造成文化的断层。

  简体字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方便了一般人识字写字,非但无损华夏文明的传承,对国人文盲群体的缩小功不可没。但这并不意味着繁体字完全被打败,在台港澳和部分海外同胞中,繁体字同样有市场。因此,我们要多一份敬畏之心,无需厚此薄彼。

  与其在汉字的繁简上打口水仗,倒不如关注手写体的日渐式微。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更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工工整整写字,对应的是堂堂正正做人。字写得如何,曾经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志。现在情形不同了,鼠标越来越多地代替笔,越来越多的人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书写能力、对文字的欣赏能力下降,正加速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在作家王蒙看来,遗失了汉字原形,就是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毋庸置疑,新技术的确给汉字艺术带来不小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然而,把汉字危机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则是在推脱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电脑普及率同样很高的邻国日本,每年都会办写字节。一到这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写大字,场面十分壮观。同时,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一味地纠结于个人偏爱和书写习惯的繁简之争并无多大意义,关注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才是重中之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不妨多想想如何把书法进课堂这一刚刚实行的好事办好,不妨用心品味一下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生前的忠告:把字学好写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完成的课业,亦即“及格”的国民文化教养。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