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作家韩少功:中国的文化需要反思和重建

2013年08月16日 16:07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作家的韩少功,本人其实并不太喜欢这个称呼。昨日在上海国际文学周名家新作讲坛上,韩少功再度谈到了文化寻根与重建的问题。在梳理了寻根文学的发展脉络后,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这个帽子不一定合适,因为文学从来都不是团体赛。”

  对寻根文学持保留态度

  韩少功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1984年撰写了一篇名为《文学的根》的文章。这篇文章诞生在“杭州会议”之后,正是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了寻根文学的概念。杭州会议的与会者大部分是中青年作家,包括莫言、李杭育、阿城等在后来影响深远的名作家。

  韩少功介绍说,在杭州会议之前,出现了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样式。在讨论中,大家肯定了这些作品解放思想、打破禁区,清算极左政治给社会的伤害;同时也对这些文学作品中旧的东西进行了批判。比如每个作品里都是好人和坏人对决,进步的路线和落后的路线较量,还是一种政治化的套路,陷入旧的思维模式之中。这时就有人提出在政治视角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视角?从文化角度进入社会、进入人生,就会发现人比我们原来的认识要复杂、丰富得多。

  在讨论的基础上,韩少功撰写了《文学的根》,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全国文化界、知识界的一个热烈讨论,发表的文章数以千计。一些作家,如莫言写了一些言论来参与,更多作家则是以文学作品来回应。贾平凹写了《商州》等一系列作品,动用了大量的地理、天文、历史等各种资源,使这个作品有浓郁的陕西特色;李杭育写了大量关于浙江的作品;王安忆以她知青的经历为依托,写了村庄里的习俗,也写上海。这些作家都具有地标的意义,有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但批评界为了方便,把这一类的作品都戴上了“寻根文学”的帽子。

  韩少功表示,在所有这些作家里,对文化传统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有人很厌恶,有人很热爱,但合戴着同一顶帽子。这就形成了一种混乱,乃至引起一些不满,韩少功本人就对“寻根文学”持有保留态度。

  文化重建重在实践

  从文学引申开去,韩少功认为,中国的文化确实需要反思和重建。他以西部歌王王洛宾和舞蹈家杨丽萍为例,认为既要吸收西方文明的成果,也要深深植根于本土文明的土壤。

  因为寻根,韩少功也被很多人误解为是一个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但他透露,就在当年发表《文学的根》这篇文章时候,他正在武汉大学进修英文。当时他几乎不看中文,不听中文,甚至用英文给家人写信。从那时开始,“传统还是现代,中国还是西方”这样的争论延续至今。而在韩少功看来,这些命题本身就是极大的误导。文化重建重在实践过程,传统和现代、本土和外来都是动力来源。

  韩少功引用钱穆先生的话说:“现在不可能心平气和地讨论东西方文明。除非东西方经济差距缩小的时候,那时候再讨论可能会实事求是一点,可能会更加理性一点。” 而现在,钱穆先生所期盼的那一天逐渐临近,东西方的学者可以平等地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文化的问题。(深圳商报驻沪记者 卢羽华)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