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意大利80后作家:是物理学博士 曾获文学大奖

2013年08月16日 16:22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出生于1982年的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新锐畅销书作家”。(资料图片)

  《质数的孤独》【意】 保罗·乔尔达诺 著文铮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5月定价:35.00元

  《人体》【意】保罗·乔尔达诺 著魏怡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5月定价:32.00元

  帅气的意大利“80后”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5年前凭借一本《质数的孤独》让中国读者记住了他。作为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最年轻的得主,保罗·乔尔达诺8月14日携新书《人体》在上海书展现身,引发了中国年轻读者的一轮狂热追捧。现场气氛之热烈,一度令乔尔达诺大叹“完全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我”。

  当天,由《人体》中文出版方上海译文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演讲活动——“身体,有它自己的远见和智慧”于上海思南公馆举行,保罗·乔尔达诺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战争”为主题,与“中国粉丝”们分享他传奇般的人生故事。

  记者昨日从上海译文出版社获得了当天演讲的现场速记。保罗·乔尔达诺,这位早早被文学加冕的年轻人,出人意料地大谈“年轻对文学没好处”。他还讲述了物理学家身份帮助他走向文学成功的密码,以及中国和意大利文学创作的相似性。

  “我并不喜欢接受仰视”

  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年轻成功跨界作家”,保罗·乔尔达诺坦言没有想到在遥远的上海竟然会见到那么多关注自己的人,以至于在初次面对“中国粉丝”期待的眼神时,兴奋与激动曾为紧张与羞赧所取代。不过显然,乔尔达诺十分愿意与中国的年轻人们交流,他并没有过多地“推介”自己的小说,而是更愿意与读者分享独到的人生阅历与感悟。

  乔尔达诺说,《质数的孤独》一夜走红之后,他却在网上频频遭遇书评者的“狙击”。向他发难的人提出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批评,乔尔达诺将其形容为“创伤性体验”,因为有些批评已超出了他能理解的范围,也超出了对他小说的阐释空间。

  “我并不喜欢接受仰视,也不喜欢公开演说,更不喜欢在公众场合大谈自己的喜好和隐私。人们习惯对成功者仰视,事实上作为一个作家,我从来没有想得到这些,我写作只是想去努力接近一些事情的真相。”他说。

  2008年,《质数的孤独》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乔尔达诺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生活一夜之间发生的巨大改变让他无所适从,他形容生活“像从高处急速坠落下来,变成了碎片”。因此,第二部作品《人体》的写作,更像是一次疗伤。

  “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人体》距离他的处女作在意大利出版有5年之久,这5年里,乔尔达诺一直在寻找下一本书的主题。写作灵感来源于曾在奥斯卡上战胜了《阿凡达》的获奖作品《拆弹部队》。这部电影深深打动了他,并触发了他内心深处对于战争的莫大兴趣。

  乔尔达诺认为,战争是一种让人放下防备,以最真诚一面呈现给彼此的“封闭实验室”。在还未面临战争前,乔尔达诺和他在阿富汗遇到的那些年轻士兵一样,习惯于装作成熟而又无所畏惧的模样,以此面对那些巨大的压力。乔尔达诺因为第一本书 《质数的孤独》大获赞誉之后,一夜成名的他一度陷入迷茫与彷徨。在阿富汗,战火硝烟下,人们习惯佩戴的面具被击碎,不得不接受毫无伪装的痛苦蜕变,在这个巨大的实验室里,赤裸裸的内心暴露于彼此,既真诚又脆弱。

  所以,在 《人体》一书中,原本只写了战场经历的乔尔达诺,而后又加入了其他一些主人公的生活和个人冲突,他认为, 每个人身边都存在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要让书中的年轻人去经历和承担他们原本尚未做好准备的责任,这正是乔尔达诺写作的初衷。他要写自己,写自己的这一代人,写那些冲突和迷茫,也写那些残酷与彷徨。

  “写作不是选秀”

  乔尔达诺留意到,在中国和意大利,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喜爱国外的作品。他认为“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都正在受英美文学的‘侵袭’,但最终人们还是会逐渐‘回到’自己的文学故乡。”

  他也谈到中国和意大利文学创作的相似性,那就是这两个国家的文学创作都有越来越年轻化的倾向。“80后”、甚至“90后”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是乔尔达诺并不觉得写作年轻化是件好事,而是认为年轻对写作毫无裨益。他说:“写作不是选秀,不是越年轻越好,这是一件需要沉潜心性的事情。”同时,他想提醒年轻的作家们,要适时地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究竟想走向何方。

  谈到同龄的意大利青年作家,保罗·乔尔达诺表示,现在意大利有越来越多年轻作家出现。“今天早上有记者告诉我很多年轻人面对竞争压力,有的才16岁,我觉得很可怕。还有人告诉我中国有很多选秀比赛,也集中在这个年龄层次,体现出年轻化。但是写作并不是这样,一定要沉下心来,慢慢地做一些思考,这些是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年时间。意大利现在很多年轻作家在慢慢崭露头角。”

  “每个角色都是物理分子”

  与很多著名作家一样,乔尔达诺的文学之路也是半路出家的。粒子物理学博士的身份,帮助他在成名作中植入了“质数”这个具有隐喻色彩的关键词,正是科学帮助他实现了文学上的巨大成功。

  他回忆说,自己高中时期选择了理科而不是文科,“是因为不够勇敢,也没有那么聪明。这并不是从心而发的选择,而是一个有意识的决定。这个决定,其实是在挑战自己的智力。潜意识里,我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去从事写作,所以,第一部小说就在无意识状态中写了出来。如果当时它没有获得成功,我可能会继续做物理研究,然后可能就过得不那么开心,一辈子也就这样郁郁寡欢了。”

  乔尔达诺说,在《人体》中,读者已经可以发现所谓的“科学元素”出现得少多了,几乎与他所从事的专业信息毫不相关,但事实上,他笔下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可以分解的物理分子,他们在小说的容器里相互反应。

  尽管从事着科学研究,乔尔达诺的内心仍更亲近文学,他更愿意感谢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不可预料的“小奇迹”,因为若非那些迸发的灵感,他甚至会怀疑自己能否将书写成。(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