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七夕节”争议的文化焦虑

2013年08月16日 16:37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刚刚过去的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因和“牛郎织女相会”与“七仙女下凡”两个爱情神话故事有关,因而又被称为古代的“情人节”。然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指出:“最早的七夕节是儿童节,它可以变,但是你说它变成女人节、姑娘节也可以,现在倒好,变成情人节,这个东西就有点乱套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表示,“七夕不是情人节,是真正的女儿节。”

  “七夕节”虽然是我国地地道道的传统节日,但似乎越来越缺少中国的传统文化味道,越来越像西方舶来的“情人节”,商业味也越来越浓郁。鲜花、化妆品、烛光晚餐……七夕那天,商家纷纷推出促销活动,年轻人也以“聚餐”“逛商场”的方式度过这个节日。“七夕节”真的是“情人节”吗?可以说,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相反证明“七夕节”不是“情人节”的证据多多。在商业社会,把“七夕节”变成“情人节”也情有可原,只是不该丢失“七夕节”的文化本真。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更是竭力反对把“七夕”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位《中华民族文化大系》总编说,“牛郎和织女怎么是情人呢?他们与罗密欧和朱丽叶完全是两回事。七夕这天,应该是牛郎织女和儿女见面,是全家团聚的节日。”

  从文献记载看,七夕更是“乞巧节”。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在传说中,农历七月初七是织女的生日,织女也被视为纺织女神。女孩子在织女的生日那天开展纪念活动,或许也有纪念牛郎织女爱情的意思,但最重要的为了纪念织女,是为了“乞巧”:乞求智慧和巧艺。过去女孩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不少女孩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获得美满的婚姻。由于乞巧是女孩子的活动,久而久之,“乞巧节”也被称为“女儿节”。

  无论七夕被称为“团圆节”,还是被称为“女儿节”,都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里面。但是,把七夕当作“情人节”,则少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味道,多了商业气息。一个事实是,七夕正从乞巧节向情人节转变,而且争论不断。“七夕节”争议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焦虑——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商品社会无处安放的焦虑。

  其实,无论过西方节日,还是过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个人的自由,都应尊重。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和发展,不要过了国外的节日忘了自己的节日,不要让物质追求淹没了文化魅力。(张魁兴)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