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都剧场大修人艺精神不变 转台将彻底换新(图)

2013年09月23日 15:31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这些日子,走进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22号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大院,会发现平日里几乎每晚都宾客盈门、演出不断的首都剧场,始终静悄悄地关闭着大门。这座已经见证了中国话剧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的北京文化地标性建筑,从外观上看,和往昔并没有太大不同。但实际上,这座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正经历着历史上第二次舞台设施的更新换代和全面修缮。用主管此次首都剧场修缮改造工程的北京人艺副院长崔宁的话来说:“相当于给老剧场换了颗新的心脏!”

  从6月16日开始,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原本被视为神圣艺术殿堂的人艺舞台,变成了钢筋、水泥遍地的工地,而且舞台中间还曾出现过一个直径16米、深3米6的大坑。如今,以转台为主的舞台机械、以及灯光、音响等舞台基础设施,都进行了全方位整修和改造;剧场前厅的戏剧咖啡馆、戏剧沙龙以及二楼前厅的两个展厅都被重新装修粉刷,观众席的所有座位座套全部更新,剧场内的所有大门也全部修整一新。9月4日起,所有舞台设备都已进入调试阶段,剧场外的海报宣传栏也将进行整修和更新。

  9月16日,由杨立新首次担任导演,濮存昕、龚丽君、岳秀清、何冰等人艺名角主演的《小井胡同》,已经进入剧场舞台进行装台合成。9月28日,这部令人期待的人艺经典之作,将和全新升级的首都剧场一起,迎来第一批观众。

  首次大修被评为全优工程

  始建于1954年的首都剧场,由我国著名建筑师林乐义负责主持设计,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是东西方建筑艺术恢宏与庄重的完美融合。首都剧场的平面和外形构图与塔什干剧院基本相仿,但在建筑和室内外装饰上体现出了中国民族传统建筑的特色,如使用雀替、额枋、影壁、藻井、华表以及沥粉彩画等,使这座对称庄重的现代建筑具有强烈的中国建筑艺术风貌。20世纪50年代,首都剧场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并编入英国的世界建筑通史。

  然而,1998年7月,首都剧场因为消防不达标而被北京市公安局强令停业;1999年12月,首都剧场开始进行落成以来的首次大修。那次大修,北京市政府投入近7000万元对剧场进行了全方位的修缮。除最为重头的舞台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还包括了结构加固、消防设施、通风系统、观众席座椅等各方面的改造。

  1999年的大修,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在装修上也恢复了剧场落成时的原貌。其中观众席上方的穹顶,“文革”前是由设计师常沙娜设计的“白菜”浮雕,但“文革”时被改成了红五星。1999年大修期间,常沙娜再次出山,亲自设计了“莲花”浮雕,沿用至今。这次以“修旧如旧”为理念的首都剧场建成后首次大修,最终以优异的质量被评为了北京市全优工程。

  14年之后设备老化技术落后

  从1999年9月27日大修结束、如今的首都剧场,已经在几乎每天都有演出的高频率使用下,又高负荷工作了14个年头。而且1999年首都剧场大修时,虽然都选择的是当时最好的设备设施,但十多年时间里,舞台设施和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当年的设备如今已经落后了。

  “直到这次改造之前,首都剧场的转台还是50多年前从德国进口的‘大链套系统’,不仅非常笨重,而且一旦出现故障,依靠人力完成非常困难。而且当年的控制系统全靠手动电闸来操作,各种惯性和误差,使其精确性难以保证。”跨越14年两度主管首都剧场修缮改造工程的北京人艺副院长崔宁介绍说。

  “转台罢工”给人艺敲响警钟

  由于设备老化,年久失修,近十年来,人艺出现过几次转台故障。2011年年底,《龙须沟》演出时,就曾出现过一次转台“罢工”事故。

  “那天演出,大幕刚拉开没多久,转台就出了问题。”虽然已经时隔一年多了,但刘成文经理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龙须沟》开幕的第一个场景,就是通过转台在舞台上旋转展示各个行业的生活场景,可由于操纵转台的电脑突然出现程序故障,旋转舞台纹丝不动。舞台监督不得不将大幕拉上,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召集幕后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剧院值班领导、剧场场务、舞美人员、后勤保障,甚至炊事员和保安都来了,三四十人一起钻到舞台下面,大家分成不同方向,用手腕儿粗的麻绳绑住旋转台的角钢。十分钟后大幕重新拉开,观众们看到舞台如常旋转,演出正常进行。但大家并不知道,舞台下面,所有工作人员都在按照口令,依靠人力共同推动着沉重的转台。当时主演杨立新曾通过微博向观众解释了此次舞台事故并真诚致歉。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事故,给一向将“戏比天大”视为宗旨的北京人艺敲响了警钟,下决心一定要彻底更换改造舞台机械设备。

  今后的转台不会再罢工了

  在酷暑的日子里,记者戴着安全帽,在北京人艺设备部经理刘成文的带领下,走上已经成为工地的首都剧场舞台。刘经理告诉记者,老转台已被切割拆除,今后这里不仅将安装新的转台,而且还将在转台的中间再增加一个直径两米七、高一米五的升降台。

  对整个工程了如指掌的崔宁副院长告诉记者,改造包括三个方面:“最重要的舞台机械部分,将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技术提升,笨重的老转台全部采用切割分解的方式取出,更换成新型钢材和现代技术的新转台,今后的转台,将会运转的非常平稳,而且操作精确,承重负荷也加大了,不会再出现‘临时罢工’的现象。”

  “还有就是舞台地板、灯光设施和音响设施的更新。”崔宁说,“首都剧场修改工程结束后,观众们再走进剧场时,从外观上不会立刻发现跟以前相比有什么太大变化,但一旦观看演出,便能感觉到整个灯光、音响、舞台展示效果,都大有改进。相当于一个人,虽然没有进行外貌上的整形手术,但换了新的心脏,心肺功能全都好了,整体也就年轻健康有活力了!”

  新的“心脏”不改人艺精神血脉

  “首都剧场划归人艺后的第一出戏,是1956年9月24日上演的北京人艺院长曹禺的作品《日出》,那天恰好也是曹禺的生日。而我也是9月24日生日,所以我和北京人艺真是有缘!”北京人艺副院长崔宁回忆自己1998年从北京歌剧舞剧团调到北京人艺的经历时说,“刚到人艺的时候,我其实挺后悔的。因为我在北歌当团长时,天天谈的是艺术;但当时调到人艺当副院长主管行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首都剧场大修,面对的全是工程上的事情。而且我接的是刚刚去世的谭宗尧副院长的班,没人跟我交接工作,所有的事情全都得从头了解、慢慢摸索。”

  在1999年整个首都剧场大修的过程中,让崔宁感受最深的,不是技术方面的困难,而是自己在对人艺文化不够了解的情况下,一头扎进剧场改造工程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首都剧场的每一部分,包括建设当中的用材、用料、用色,都要体现北京人艺的文化。”

  给崔宁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1999年首都剧场大修时,崔宁把北京人艺两个特别破旧的排练厅也给重新粉刷装修得窗明几净、焕然一新。当他高兴地邀请林兆华导演来排练厅视察时,林大导的态度却给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大导一看排练厅那么亮堂,立刻提出,这样的环境让他一点创作灵感都没有了!我当时特别诧异,因为我连地砖的石料、颜色都是精心挑选的,原来又脏又破的排练厅变得干净了,怎么艺术家却说影响到他的创作了呢?”崔宁说,当时林兆华导演就扔下一句话:“我要的那种感觉,我也说不清楚,你们找吧!”于是崔宁只能从上百种涂料颜色中选出一些图标,拿来给剧院里各位领导和艺术家挑选决定,“结果他们一致选中了一种偏土黄色的颜色。等到排练厅重新粉刷完,又显得不那么新不那么干净了,但林兆华导演满意了,他说:‘好,就要这样!’”

  崔宁很坚定地说:“所以无论是1999年以‘修旧如旧’为理念的大修,还是如今以改造舞台设备设施为主的修缮,首都剧场的一切都要体现北京人艺的精神和文化。就算是换了新的‘心脏’,血脉里流淌的,依然是具有北京人艺传统的血液!”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