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书画艺术大师王学仲因病逝世 享年88岁(图)

2013年10月09日 16:50 来源:晶报 参与互动(0)

   书画大师、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8日因病逝世,享年88岁。

  王学仲,号夜泊,字黾子,晚号黾翁,1925年生于山东省滕州市。1942年,王学仲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受业于徐悲鸿、黄宾虹、吴镜汀等前辈名家,被徐悲鸿誉为“诗书画三怪”。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至今。

  王学仲书法功底深厚,善行草书,绘画以山水为主,是第二届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其生前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书协顾问、天津书协名誉主席,并任俄罗斯艺术院荣誉院士、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

  据了解,天津大学等单位目前已经成立了治丧小组,根据王学仲本人遗嘱,不设灵堂、不搞吊唁、不接受花篮,只在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设立接待站。

  2011年底,王学仲先生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李树森访问,讲述了他的创作、师承、书画艺术理念等等,今日特选摘刊发,以示缅怀。

  专访

  “对我影响最大的 就是徐悲鸿先生”

  “碑、帖、经”三派论

  李树森:您曾受业于徐悲鸿、齐白石、吴镜汀、黄宾虹、蒋兆和、叶浅予、容庚等前辈大家,被徐悲鸿先生誉为“诗书画三怪”,他曾挥笔称赞:“呼延生方在少年,其书得有如是造诣,禀赋不凡,盖由天授,与之古人,在唐则近北海,宋则山谷,明则倪文征、王觉斯,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如今,您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大家,请问这些前辈对您哪些方面影响最大?

  王学仲:1942年,我考入北京的京华美术学院。除在课上学习外,我还经常喜欢到容庚、吴镜汀、黄宾虹等老师寓所登门求教。

  吴镜汀先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们观摩他的作画过程,每周发给学生一张山水画稿,学生临摹后连同习作上交以换取新的画稿。

  黄宾虹先生的画作,当时并不能为北方的画家和收藏家所认知,他很寂寞,但一直坚守自己的艺术主张不动摇。在落寞之中,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理论研究。他的艺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逐步为人所了解。黄宾虹先生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怎样融合中西艺术。

  齐白石给我们授课时,已七八十岁。在当时沦陷的北京,他隐居遁世,门上贴着“画不卖与官家”的字条。先生画案的笔池内养着活虾,水经常换,很清洁。1950年,齐白石九十高龄,我作为北平艺专的学生,随李可染老师去拜访他。他送我两幅画,其中一幅是虾。他说:“为了画虾,直到现在我还在观察虾。”“为万虫写照,惟鳞属之龙,未尝亲见,不敢大胆妄为也。”齐白石先生重独创、重实践的精神,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是一个学无专师的人,但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徐悲鸿先生。

  1949年1月,我在北平国立艺专有幸成了徐悲鸿先生的学生。他对书法、国画的改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的一些论见,如“文人画在产生时很有创造性”,“尽精微,致广大”等等,都很独到,他提倡个性与独创。

  有一事对我的人生道路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我由于生病而辍学,甚至产生了悲观消极的想法。徐悲鸿先生指示工作人员多次给我汇钱,用于治病和继续上学,他亲笔写信说:“病症静养可愈,须具信心,多食葱蒜并节思虑,自易恢复。愈后仍需来院学习,以竟前功,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鼓励勇气以奏肤功,望弟自爱。”

  我已86岁,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诲犹历历在目,他们的治学精神,优秀品格,影响了我一生。

  李树森:作为成就卓越的书画大家,在书法方面,您率先提出“碑、帖、经”三派论新学术概念,开创性地提出了视觉导向造型原则,推出书法艺术空象观,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和延伸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书画创作方面,提出了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即“五象”说。请您对这两方面简单解释一下。

  王学仲: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特征最鲜明的一种艺术样式,它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社会精神面貌和审美精神,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书法学又是一门亟待整理的学科。历史上书法理论非常丰富,使之体系化、条理化、科学化非常有必要。

  在碑、帖原有派别之外,我经过大量研究考证,认为当增加“经”派,即“碑、帖、经”三派。

  经派之所以可以自成体系,原因很多,大体有三点:一、石刻摩崖基于佛教不灭这一思想,由写经到刻经,进而刻石成为大型摩崖;二、其书体由经生体转化而为摩崖体;三、其书体阶层既不是帖学的贵族士大夫,也不是北碑的乡土书家,而主要是写经生、僧人和佛教信士,是一些佛教界的书法家,因此如果把六朝经派书加以概括,主要有经生体和摩崖体两种。

  艺术是生活的再现与表现,其最基本的体现方式是表象。意象同灵感、意境、境界关联密切,体现出最为浓缩最为集中的美学意念。意象蕴之于内,气象发之于外。气象为内涵所派生,也为内涵所决定。“空”为“物”之相对体。艺术之空象指物象依存于空间所表现的艺术存在。色象是美在视觉上的显现。

  世界美术思潮东移论

  李树森:您以自己的作品,人品,大学问家的学养、才情与思想,为“现代文人画”做出了典范的诠释。您提出“欧风汉骨,东学西渐”的艺术思想,并把欧洲风格的绘画精神融入中国山水画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及韵味独特的个人式样。您更大胆地提出世界美术思潮东移论,如此提法的根据是什么?

  王学仲:“世界美术思潮东移”之说,是我在对日本及西方艺术作了若干年考察和认识之后提出的。

  从19世纪东移就已初露端倪。1867年,日本浮世绘打入法国万国博览会时,著名画家马奈、莫奈、高更等首先认识到了东方绘画的神奇,他们极力模仿其人物和线条,对日本安藤广重的色调佩服得五体投地。

  日本从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中找到了最纯净的艺术,诸如书道、茶道、花道、棋道等。继之,人们寻根溯源,终于发现“重道轻技”的中国艺术才是最理想的艺术形式,如中国文人画、中国书法、篆刻等。

  到了现代,西方世界对中国艺术有了更新的认识,很多著名的大艺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理论家,在这方面多有论述。溢美之词,无以复加。毕加索曾对张大千说:“真正的艺术是在中国,令我困惑不解的是东方人为什么喜欢到外国去学艺术”。毕加索还用毛笔画中国画,其中仿齐白石的画就有五大册。常书鸿在法国的老师告诉他:“世界艺术的真正中心在你们中国,中国的敦煌艺术才是世界艺术的最大宝库。”

  印象派的创始人马奈和莫奈与近代艺术的开山鼻祖毕加索,身居世界美术中心的法国,却都醉心于东方绘画之美,这说明已生发出一股地下潜流,其中心正涓涓地向东方渗透和移动。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这种发展趋势已经愈加鲜明。世界美术思潮东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立“黾学学派”

  李树森:您创立“黾学学派”,成为黾学的创始人。请您对“黾学学派”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王学仲:黾学可以概括为:一画、二合、三怪、四我、五象、六学、七艺。

  “一画”就是文人画。文人画要以诗书画印为基础,倡导野逸美,表现其古朴自然、野趣雅谑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

  “二合”是指意象合一。书法意象非常重要。书法是笔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线条的艺术,重要的是它渗透着书家哲性的思想。

  “三怪”一词源出徐悲鸿先生。先生称我诗书画“三怪”。黾学的美学基础是诗书画三位一体。

  “四我”是黾学的精神支柱。我提出“三自一超”主张,即: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轶出自我,超越时代。作为一个书家或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对自我的表现上,必须把“小我”与“超越时代”的“大我”联系在一起,与国家、时代、民族联系在一起。

  “五象”即: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五象”把佛、道、儒三家的哲学观融合为一体。

  “六学”包括:文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经学)、哲学、历史学等。六学的理论基础是国学。

  “七艺”即:绘画、书法、诗词、治印、雕塑、散文、小说等。

  王氏望族后裔

  李树森:您系西晋琅琊王氏望族之后,王氏望族曾出过王羲之、王献之,您在诗文、小说、国画、书法、文艺理论、哲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极高建树,并出版了不少论著,是当今艺坛诗、文、书、画集于一身的杰出学者之一。这些与您的家世渊源有多大关系?

  王学仲:决定我毕生从事于书画一道,并非偶然,这与我的家世有关。小时候,父亲取“黾勉从事,不敢告劳”中的“黾”作了我的“字”,以希望我勤勉努力。

  在我们家族如果不擅写字,会觉得有辱先祖的风范。曾祖父是个秀才,一生专攻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祖父经商为主,把精力用在培养我父亲成才上。父亲王长祥受过私塾和师范学校的双重教育,能诗、善书。我们王氏家族,在书法上一向是尊王、虞二家为正传。

  我五岁开始习字,父亲对我的启蒙教育不是让我临摹碑帖,而是为我写下二十五个楷体字的范本:“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四,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人,可知礼也。”

  小时候穿着肚兜,用柴棍在地上自由地画沙,是我的一大乐趣。我写字的欲望也正是由此而萌生的。自此,笔耕不辍,直至今日。

  李树森:您对学习书画的人有怎样的建议?

  王学仲:我从来主张法古不泥古,主张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学术问题,提倡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

  数十年过来,我感到跟从我学习过的学生,凡学我者都难成功,凡以我言为谬者都有所成立,凡恭敬相信我者,都不能有所树立。“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任他亲朋话交接,只当清风过耳边”等句,正是匡正的砭石。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