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诺贝尔文学奖难成文学“终极理想”的化身(图)

2013年10月10日 10:21 来源:金羊网 参与互动(0)

  时至今日,诺贝尔文学奖几乎成了在世界范围内评价某一作家成就的最终标准。但是我们当作标准的,它本身有没有标准呢。诺贝尔本人最初提出“富有理想的倾向”,显然想确立一个标准,好像也颇有几位作家(托尔斯泰、勃兰兑斯、易卜生等)因此而没能入选;不过这标准终于执行不下去了。萨特1964年拒绝获奖,理由据说是抗议只发给西方作家和东方的叛逆作家———他似乎发现一项规律,也就是看到一条标准,可第二年为肖洛霍夫所得,这规律或标准也就落了空。惟一可以视为标准的,就是只授予尚且健在的作家,虽然也有一次例外,即1931年追授给瑞典已故诗人卡尔费尔德,但是一般说来,作家活着就有希望,死了则意味出缺,总是不差的。而对于活着的众多作家来说,这样的标准等于没有标准。

  诺贝尔奖实际上是瑞典文学院与作家(如上所述,作为活着的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读者不过是有意无意地被牵扯进来而已。一百年来,诺贝尔奖时而令人满意,时而令人失望,始终也没有成为理想的化身。问题可能在于我们要求它具有纯然的世界视野,而它所有的只是瑞典的世界视野,二者虽有叠合,终究并不相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评委或许并非真的昏庸,未必不知道世间呼声,但是他们如果所要做的只是确认大家的共同想法,那么不仅自己毫无权威可言,甚至连这一奖项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须使“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交替出现,而且让人无法掌握个中规律,该奖才生命常新,评委也才被寄予厚望。所以除提到的两点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什么标准。要让这个奖变得“富有理想的倾向”,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世界上另设一项声誉和地位都与之相当的文学奖,二者形成竞争,相互验证颁发得是否得当,届时诺贝尔奖至少不敢再冒天下之大不韪了。(止庵)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