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贵州贾平凹文学馆开馆:名人成商业符号

2013年10月10日 13:49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贵州铜仁,距离陕西千里的西南山城。没有关联的两者,却因为一个文化梦,被人为地放在一起。铜仁贾平凹文学馆从规划到开馆,一直都在风口浪尖上,一些人认为此举“伤财”,没有意义;而铜仁市政府请来贾平凹当“外援”,希望站到名人的肩膀上。其实,铜仁想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贾平凹。(10月8日《贵阳晚报》)

  在眼球效应时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建设浪潮。这里面,既有地方发展经济的利益诉求,也有部分官员的政绩冲动,还有文化建设的迷失。不论是趋之若鹜的“申遗热”,还是雄心勃勃的“夜郎古国重建”,抑或是“贾馆南迁”,都是文化建设走偏的产物。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在消费社会,“背靠名人好赚钱”,名人成为一个可被利用的商业符号,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如果说一篇500多字的《说铜仁》让贾平凹与铜仁结缘的话,“贾馆南迁”则是文化名人与社会资本的再度联姻。站在名人肩膀上的“贾馆南迁”,让铜仁多了一张文化名片,与培育本土作家相比,这样的做法可以在短期内“立竿见影”。

  从动机上看,铜仁市希望通过“文化外援”,来提升城市形象。铜仁方面看重的是实用价值和经济功能,而不是贾平凹文学馆所蕴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可是,由于缺乏地域文化的集体记忆和公众的多元化感情,“贾馆南迁”不可避免遭遇“水土不服”,引发当地老百姓的质疑与担忧。

  当今社会越来越专业化,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贾馆南迁”如果从社会治理上反思,恐怕也在于事前没有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充分吸纳公众意见,造成公共政策缺乏社会基础。当地老百姓对八竿子打不着的“贾馆”缺乏文化认同和情感认知,如此不接地气,“文化外援”难以起到预期的价值目标。

  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只要一轻率,人就会变得糊涂”。轻率与糊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笃定的文化信仰。工具理性的浸润,短视、功利的文化建设理念,既不利于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也难以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贾馆南迁”虽然具备良善的初衷,却由于背离了程序正义,效果差强人意。

  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统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角色的转变,也离不开发展理念的重塑和文化建设观念的更新。只有多管齐下,通过民意触角摸清舆情民意,公共决策才会减少失误和偏差,更有准头,文化建设才能回归本位。(杨朝清)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