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爸爸去哪儿》:不能仅满足“拷贝模式”

2013年11月04日 10:43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继《中国好声音》之后,又一引进版权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迅速火爆荧屏,并成为全民话题。关于电视节目的引进与原创话题也被再度提起,《人民日报》日前发表深度报道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引进海外模式,确实让国内电视变得好看了,但隐忧仍存:洋模式被买光后,我们的电视台又该怎么办呢?”

  不可否认,引进海外成功节目模式,其优势在于一方面可能会减少一些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学到标准化、专业化的节目制作方法,让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方式的弊端,一是在海外成功的节目,在国内则可能“水土不服”,结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制作的节目却反响平平,早些时候的明星跳水引进节目就是例证之一;二是如果产生对引进节目模式的依赖,将大大降低自身创造能力,而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电视节目,失去了原创能力,再怎么专业化、标准化的制作手段,都不过是浮云。

  中国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今天这个商业时代,人家只会售给你版权这条“鱼”,却绝不会教你怎么去捕鱼。所以,引进模式,不能只满足于学会从灯光、舞美、音响配备、外路设备、真人秀拍摄团队、后期剪辑等各个制作环节都达到模式标准这一步,而应该对他人已经标准化的制作经验,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

  节目模式的输出其实和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连锁经营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出售标准,人家只教你“怎么做(Know how)”,你只需严格按照标准就可以了,保证做出来的原汁原味,但别人绝不会告诉你“为什么(Know why)”这么做。关键就在这里,恰恰是这个“为什么”,才是人家的独门绝技。只有不断努力去学习、观察、思考这个别人绝不会“售”给你更不会“授”给你的“为什么”,才有了将来某一天形成自己的标准并“售”给别人的可能。

  《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引进模式大获成功,有人仔细研究过它们为什么会如此成功吗?《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为什么这么搭?主色调为什么是红色?为什么导师要先盲听?赛程为什么这样设置?《爸爸去哪儿》为什么要请明星爸爸?为什么中国版中的孩子比韩国版中的孩子平均年龄小?为什么节目录制过程中绝不允许妈妈出现?……尽量弄清楚这一系列“为什么”,才是引进模式中最最重要的“智能模式”,才有可能慢慢找到成功节目模式的创意密码,而不应仅仅满足于“Know how”这一“拷贝模式”。

  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我们和“世界高手”们之间,好在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硬件障碍,这中间的差距在于“软实力”的差距,即原创能力的差距,正如我们完全有能力代工好莱坞顶级动画大片,却没有自己的动画大片行销世界一样。而我们的电视台呢,先是一窝蜂地歌唱选秀,接着一窝蜂地引进海外模式,现在又一窝蜂地上马亲子节目,有报道说正在播出和即将播出的亲子节目多达20多个。跟风其实并不轻松,因为领头的太优秀,所以必须拼了老命追,但其中绝大多数最终都死在半路上,真还不如把跟风的力气用在原创上,就算“牺牲”了,好歹也是闯天下“壮烈”,而不是跟在他人屁股后面憋屈死。 费锦盛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