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首家监狱电视台:十年观众10万人(图)

2013年11月28日 07:4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天河监狱电视台配备了专业的剪辑设备

  服刑人员正在录制节目

  昨天是北京首家狱内电视台——天河之声电视台开播满10周年纪念日。

  2003年,天河监狱集中整合狱内相关传媒要素,深入挖掘服刑人员中的知识和技能资源,尝试创办《天河之声》电视台,并于2003年11月27日实现首播。

  2013年,这家在监狱里成长起来的电视台,观众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服刑人员10万余名。

  2006年本报曾对天河监狱电视台进行了报道。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再次走进这家电视台,了解它现在的发展。

  现状

  观众覆盖全国10万服刑人员

  天河监狱教育科刘康科长介绍,开播之初,电视台只有一间屋子、一台电脑、一架家用摄像机等简陋设备。如今,电视台配备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制作装备,组建了包括文字录入、非线编辑、音乐混录、特技制作等全部电视制作流程的编辑室,搭建了具备专业灯光的演播室和专门设备的审片室,形成了独特的服刑人员传媒制作团队,建成了一座多功能的狱内电视台,节目内容也从当初单一类型发展到今天专业化、模块化、规模化制作播出。

  到目前为止,《天河之声》已播出365期,完成文字量达500万字,制作各类新闻、专题、访谈、文艺等节目超过5万分钟,制作片头、间离、特效等特技近百个,制作电视专题片、报告片、纪录片等专题节目百余集,还实现了对狱内春节联欢晚会等重大活动的现场直播,观众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服刑人员10万余名。

  节目

  讲述狱中人自己的故事

  现在《天河之声》每半个月播出一期,节目时长60分钟,共有15个特色栏目。

  《天河之声》以真实、生动、直观的画面,将监狱里的一些大事、喜事、新事、乐事进行实时报道连续播出,让狱训服刑人员随时了解监狱里发生的“新闻”。现在,每年都有近万名原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服刑人员,在等待遣返、接受入监教育和改造期间收看《天河之声》电视节目,其中不少服刑人员还参与电视节目制作,每期参与节目互动和接受采访的服刑人员达20人以上,十年来累计有近万名服刑人员直接参与《天河之声》电视台的互动和采访。

  故事

  父女三人因节目而狱中团聚

  天河监狱周勤奋监狱长介绍,《天河之声》作为监狱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坚持“宣传改造典型,揭露违纪事件”的报道原则。

  服刑人员李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入监后与家人断绝来往,情绪一度消沉,心理封闭,拒绝与任何人往来。因消沉,对未来绝望,所以,他在狱中多次违反监规纪律,受到处理后仍旧满不在乎。

  《天河之声》得此线索之后,便安排编辑记者,对李某进行跟踪采访报道。在分监区警官的说服教育有点成效后,《天河之声》及时制作了《温馨心绪走向回归》专题片,引导李某从精神的深渊里走出阴霾。

  有一对四川籍的双胞胎姐妹因诈骗被判刑7年,刚入监不久,在收看《天河之声》电视节目“一次难忘的相见”时,姐妹俩都被感动得落泪。当时,她们的父亲也因诈骗被判刑14年,就在楼下的分监区服刑,姐妹俩内心充满了对亲情的渴望。于是,春节前夕,警官便安排姐妹俩与她们的父亲在狱中团聚。

  之后,《天河之声》又及时跟踪采访,记录了姐妹俩在天河监狱期间的改造历程,专门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悲情姐妹花》,播出后在服刑人员中反响巨大,并首次获得了市监狱局级的优秀专题片奖。

  效应

  电视台工作人员刑满后走入传媒行业

  据了解,最初电视台只有3名服刑人员劳动岗位,如今已拥有编、导、采、播、音视频处理、后期制作等多个岗位,可以容纳20余名服刑人员同时参与劳动。2007年还成立了以《天河之声》为核心的传媒技术教学园区。主要给服刑人员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供了一个平台。

  副监狱长王佑东介绍,每年天河监狱都要在服刑人员中公开选拔一批有一定技能、特长和学习能力的服刑人员,进入《天河之声》的各个劳动岗位。十年来,先后有11名服刑人员走上《天河之声》播音台,80余名服刑人员进入《天河之声》担任编采制作工作。

  据统计,从《天河之声》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中,近一半继续从事与传媒、电视制作相关的工作,《天河之声》成为他们重新出发的有力平台。

  服刑人员沈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视制作,因为从小喜欢组装无线电,有一定的无线电技术,被选拔到《天河之声》。刑满出狱后,沈某从最初给别人打工到独立担当制作人,从担任一家录音棚的录音师到拥有两个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完全得益于狱内电视台的“从业经历”。(文/本报记者 刘晓玲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