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苏龙虬庄将建遗址公园 曾发现栽培碳化稻

2013年11月28日 17:14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龙虬庄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它的价值体现在独特性上。”当年参与龙虬庄遗址挖掘的文博专家李国耀老人向记者解释,“龙虬庄遗址所揭示的独特文化风貌,被确认为填补江淮考古学文化区空白的龙虬文化,它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摇篮。”

  现在扩建到4万平米的高邮龙虬庄遗址博物馆依然不算大,参观者也寥寥,如果不是李国耀介绍,真看不出这个“2011年被列入江苏省大遗址名录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什么特别。

  最早发现龙虬庄的是已经过世的考古学家张正祥,多年后,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起来,依然觉得惊喜来得太突然。1970年初,张正祥告别工作二十多年的南京博物院,举家下放到高邮县龙虬镇,那时龙虬庄还叫一沟公社。下放几天后,张正祥从大队部出来,沿渠道步行,渠边小路是砂质粘土修筑,春雨的洗刷让路面湿润平整,可以清晰地看到夹杂的点点红烧土屑,他心里咯噔一下,脱口而出:“有情况!”当时阶级斗争正激烈,同行的邮递员老张吓一跳,连忙说这里治安很好,不会发生什么“情况”。

  然而这里确实有“情况”,还不是一般的“情况”。向东拐不远的水渠内及两侧岸边,有大量暴露着的丽蚌壳、鹿角、兽骨和陶片,还有一双弧圈纹彩陶钵片,与淮安青莲岗遗址出土的一模一样。张正祥告诉老张,这里大概6000年前就有人居住过,这些都是他们吃剩和用过的东西。

  据《高邮州志》,这里原叫“龙裘庄”,当地社员说,古时候天上有一条龙掉在这里,撒了一地“龙眼子”,即龙鳞,还有龙角龙骨。社员们说的“龙眼子”就是丽蚌壳,“龙角龙骨”则是麋鹿的遗骸。后来,遗址发掘出来,几经波折定名为“龙虬庄遗址”,一沟公社也更名为龙虬镇。

  龙虬庄遗址发现后一度没受到重视,我国考古界曾经将青莲岗文化视为囊括了苏鲁豫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为龙虬庄遗址也属于青莲岗文化。上世纪9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青莲岗文化不能涵盖如此广大的区域,提出设立“苏鲁豫皖地区古文化”重点课题研究,而江淮地区在江苏考古工作中是一块空白,于是有人提出,去龙虬庄看看。

  1993年4月,李国耀出场了。他作为高邮文管会代表,与南京博物院、扬州考古队成员组成一支考古队进驻龙虬庄,到1995年,进行了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房址4处、灰坑35个,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

  博物馆里展示的部分出土文物,将距今7000年到5500年的生活图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大约7000年前,一群史前人类迁移到龙虬庄,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一段灿烂的史前文明。那时人们住“楼房”——下面架空,上面住人,家里养猪和狗。麋鹿很多,人们用鹿骨做成角锄、骨镞等生产工具和骨针、骨锥、骨坠、骨环等生活用具,用斧、锛、刀、锄、纺轮、砺石等石器打猎、种地、生活。人们坐在地上吃饭,所以餐具是高脚的。有娱乐活动,骨哨就是证明。遇到重大事情,在陶器上用文字记录下来。很多人患牙病,吃不了东西,吃了也消化不了,平均寿命只有30岁,四五十岁就算高寿。那时处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群婚和松散的对偶婚并存。死后以单人葬为主,也有双人葬和群葬。距今5000多年前,海水上涨淹没陆地,龙虬人民只得迁往别处……

  从考古的角度看,一个遗址如果没墓葬,就出不了什么研究成果。开始,李国耀他们没有挖到墓葬,直到1993年冬天,李国耀挖到一个圆的东西,队长说,可能是人头,接着挖,果然是!队员们士气大振,到考古结束,共挖出402座墓葬。令人称奇的是,很多明清墓葬里人骨都没了,最多还剩牙齿和头发,而龙虬庄遗址里的骨头相当完整。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土壤酸碱、干湿度适中。

  他们还挖到另一件稀世珍宝——碳化稻。博物馆展柜中,黑色的碳化稻看上去不起眼,但一粒稻子比一粒金子还值钱。挖碳化稻很费神,它们黑乎乎的很难分辨,分辨出来后也很难淘,手一捻就成了碳粉。50立方米的土,他们一边挖一边淘,工作了一个月,得到四五千粒碳化稻。河姆渡遗址里也曾发掘出碳化稻,但那是装在容器里,只能说明那时河姆渡有稻子,不能说明河姆渡人种稻子。龙虬庄的碳化稻全部在土里,上面的颗粒大而饱满,越往下越小而杂乱。农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下层的水稻处于野生阶段,这些碳化稻体现了1500年的栽培过程。

  李国耀常常庆幸,自己进入考古界参加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龙虬庄遗址发掘。他以前是教师,教数学、物理。

  龙虬庄遗址博物馆2004年开馆,李国耀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年来参观的人不多。不过最近,占地300亩,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龙虬庄大遗址公园规划已经出台,对将来,他还是忍不住期待。(本报记者 龚 倩)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