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考古队:拟用3至4年基本完成南海Ⅰ号考古发掘

2013年11月28日 22: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广东阳江11月28日电 (记者 索有为 李凌)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28日在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宣布,“南海Ⅰ号”进入全面发掘与保护的新阶段。据南海I号考古队介绍,初步计划用3至4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基本完成考古发掘,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文物和船体保护等工作。

  “南海Ⅰ号”是沉没于中国南海上下川岛海域的一艘宋代沉船。1987年发现至今,共先后经过了六次水下探摸、调查,确认此为一艘中国南宋时期的外贸性商船。调查发现该沉船甲板以下船体保存较好,船舱内装载陶瓷器、金属器及石器、有机类等大量文物,对于开展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海外航运、对外文化交流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4月至12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州打捞局协作完成了“南海Ⅰ号”的整理打捞,将包裹于巨大钢制沉箱中的“南海Ⅰ号”移驻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俗称“水晶宫”)。其后续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也广受中国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博界、考古界、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南海I号”“出水”六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试验数据和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南海I号”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方案,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原则批准。方案提出,2013年将在博物馆内开展考古场地整理、施工改造。

  童明康称,将努力把“南海I号”考古发掘与保护项目做成代表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水下考古最高水平的典范项目。要统筹考虑考古发掘、出水文物保护、船体保存环境控制和适度利用,努力探索水下文物保护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技术,开创多学科、跨学科联合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