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代国子监招收“留学生” 多来自俄罗斯高丽等国

2013年12月10日 10:0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清代国子监招收“留学生”多来自俄罗斯高丽等国
国子监地图
国子监率性堂内原状陈列

  逛国子监时,正值全国公务员考试刚结束、北京考场即将开考的空档。虽说国子监这个曾经的官员摇篮早已作古,现在只是了解古代官办教育与科举考试的一个窗口,但是在公务员考试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更想对古代选任贤能的方式一探究竟,看看古代莘莘学子如何通过这里进入官场。循着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寻访又有了以史鉴今的意味。

  从地铁雍和宫站东南口出,耳边传来佛香商贩和算命先生的声声叨扰,赶忙过了马路,绕进胡同,躲个清静。胡同两旁的参天古槐把弯弯曲曲的枝干伸到四合院的房顶,显得老态龙钟。树下围着几个下象棋的老大爷,放一颗棋子儿掷地有声,吓得树上的喜鹊呀呀乱叫。街口那座三门四柱七山的彩绘牌坊上写着“成贤街”,往西走就是孔庙和国子监。

  这两座古代高规格的建筑,一个曾是皇帝祭孔场所,一个曾是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管理机构。1306年兴建,历经元、明、清三代,至今携手走过了800多年的岁月。它们本是一对“双生子”,现在又并称为“孔子与国子监博物馆”。

  走进国子监集贤门,再迈太学门,导游说:“您要早生百来年,一只脚也就算迈进官场了!”于是心下纳闷,今年想考官,意味着和99万的国考参考大军去竞争近2万个职位,不知古今读书人,谁的机会更大。

  在古代,读书人最理想的出路是“学而优则仕”,而自隋朝创科举考试制度后,进入官场就主要有两条路,一是参加科举考试,二是到国子监上学。国子监即国家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叫太学,西晋时叫国子学,明朝改成国子监。

  但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并非就意味着“鲤鱼跃龙门”,能稳坐官位。监生的出路有四种:直接授官,或到六部习“历事”后通过考核而授官,还有就是科举考试做官。如果你入监时间长仍与官无缘,年龄又偏大,那将会被安排到地方学校当老师。

  总之,从国子监的“分配”来看,监生的前途还是颇为光明的,所以国子监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的。明朝监生有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四种,清时划分更为细致,但基本上可以用“官二代”、“富二代”、“品学兼优生”和留学生来简单概括。若家中有近亲官位达一定品级的可入,非官非爵但财力雄厚可花钱入学,还有来自交趾、俄罗斯、高丽等国的外国学生,而主体监生还是科举考试中的下第举人和州、府、县学校推举的秀才。

  比如蒲松龄,72岁才成为岁贡监生,凭借老资格被地方学校推举上来。其实蒲先生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了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后却屡试不第,只能在村中给人家做塾师。而正是这默默无闻的几十年,老先生舌耕笔耘,创作出传奇小说《聊斋志异》。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明星,却也映射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悲哀。

  的确,国子监作为中央官办最高学府贤集过不少英才:《长生殿》的作者洪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三言二拍》的作者冯梦龙……都曾是国子监生。然而他们在世时,这些创作才华并没有为封建教育机构和官僚体制所重视,更谈不上为他们打开仕途之路。

  正移步向前,一座碧瓦红门的高大琉璃牌坊拦道而立,这便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而建、不属寺庙的琉璃牌坊。牌坊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三级六堂”,即监生的6间教室。监生们被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在教室里上课。

  走进东边的“率性堂”,还能看到古代国子监教学的场景还原:师生们着装统一,监生或立或跪于老师案前,恭敬有加地聆听授业训导。

  周围的墙壁上陈列着明代监生的学习日程表:会讲、背书、复讲、背书、背书、背书……一个月内监生学习时间为27天,除去老师讲课的会讲、学生谈心得的复讲,背书时间14天,占52%,这还没算上课后的背书时间。背的都是什么呢?无外乎是直接为科举考试服务的四书、五经、《大明律令》、八股文等,学生思维的僵化与制式可想而知。

  放眼彼时的欧洲,文艺复兴思想潮流正波及西欧各国,现代化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13到15世纪,欧洲兴建大学,意大利17所,法国16所,德国16所……16世纪初时,意大利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已经发展了人文学科、医学、天文等专业。

  试想,当欧洲学生已经开始思考逻辑学等人文学科时,咱们最高学府的学生还在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当麦哲伦率领船队环航地球时,中国人还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当英国皇家学会在培养科学院士时,清朝皇帝只是想到要在国子监内建一座辟雍,宣讲“统治学”,凸显大一统的强国盛世。

  这座辟雍大殿建成于1784年,作用即皇帝登基时那一次象征性的讲学,以示国家对教育与儒学的重视。但这座外观庄严华美、内堂金碧辉煌的辟雍大殿,并没能挽救清朝教育的衰败。121年后,随着封建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辟雍连同国子监,也结束了教育职能,接踵而至的是清王朝的灭亡。

  国之强盛在人才,人才精良在教育,教育腐朽,国何以立?明清科举以八股取士,读书人一心只背“圣贤书”,只知死记硬背,一派死气沉沉之象。等想要创立学部力图变法时,早已被西方列强甩在其身后。可见,人才的选拔将决定着一校、一国甚至是一个时代的风气,进而决定着民族的命运。

  如今,身为博物馆的国子监又焕发了新的时代光芒,且看小诗一首:“癸巳京都金秋天,网大诞生国子监。虚拟世界竞逐鹿,中文在线敢为先。青青子衿雀跃起,煌煌学堂键盘连。百年回首看今朝,华夏文明开新篇。”

  这是近日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崎嵘为国子监网络大学的题诗,国子监网络大学的名誉校长就是莫言。看来这座已经停用多年的古殿名校在新媒体时代又有了用武之地。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