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红线女辞世 专家忧虑完美"红腔"后继无人(图)

2013年12月10日 09:3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年轻时的红线女

  为粤剧而生为粤剧而活 为推广粤剧不遗余力

  12月8日,红线女辞世,在粤剧界引起极大震动。从14岁拜师学艺,女姐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粤剧。她对后辈更是爱惜有加,晚年更在编剧、演员培养、支持各剧团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不遗余力地推广粤剧,就在离世的前一天她还在给学生们上课。

  昨日,本报采访了粤剧圈内多位知名人士,他们在追念前辈的同时,也在思考粤剧的未来,“谁能接过红线女的大旗?是留给后人的一大问题。”

  76岁时,红线女初学电影只为让孩子们多接触粤剧;84岁,她带着200多名小粤剧迷练“百日功”,为街坊奉上精彩的新年演出;87岁,她与“小红豆们”一起荔枝乡里颂荔枝……

  昨日上午,年过八旬的从化民间粤剧团——“小红豆粤剧团”团长冰姨接受本报专访,讲述红线女关注“乡村儿童粤剧传承”鲜为人知的故事。

  托起“小红豆”的传承梦 古稀之年玩电影 动画教娃学粤剧

  一句“不因急雨惊春燕,自有皇凰乘秋云”未唱完,从化民间粤剧团——“小红豆粤剧团”团长、红线女的老友冰姨已泪眼婆娑。

  这一句,正是红线女第一次来“小红豆”时,给小团友们上的第一节粤剧课所唱。

  昨日,冰姨向记者讲述,红线女来剧团那天,孩子们看到了世界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憨驸马》。她回忆,红线女当时告诉孩子们,望把经典粤剧做成动画片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初学电影时,红线女已76岁。在《刁蛮公主憨驸马》中,红线女老师任编导、监制并为片中“刁蛮公主”配唱。该片历时四年完成,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

  心系民间粤剧发展 为孤儿种下艺术梦

  “她对孩子非常细心,一眼就看出谁喜欢粤剧,而且一定要帮那个孩子实现梦想。”冰姨动情地说,孤儿冯斌的艺术之门最初就是由红线女开启的。

  4年前,当时19岁的冯斌第一次听红线女唱粤剧就喜欢上了粤剧。冰姨回忆,当时冯斌较腼腆,红线女来到“小红豆”粤剧团那天他很开心,“眼睛里一直亮亮的。”冰姨说。表演结束后,红线女亲手将DVD送到孩子们手中。冰姨后来得知,那盘DVD,冯斌反复看了不下百遍。

  如今冯斌已回到家乡江门,在当地粤剧团已小有名气。他曾告诉冰姨,如果不是红线女老师,他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梦想。

  两年前,已近九十高龄的红线女再次来到了从化,已87岁高龄的红线女再次登台表演《荔枝颂》。

  记者了解到,2006年2月,冰姨等老年粤剧爱好者,组织一批“小红豆”艺术团,如今已输出13名好苗子到省粤剧学院就读。

  84岁亲自授演技 带小孩练“百日功”

  令冰姨印象深刻的是,红线女曾多次说要帮孩子们培养粤剧文化的根。

  5年前,在友谊剧院举行的一场少儿粤剧新年晚会上,由荔湾区200多个孩子担纲,挑战粤剧艺术的瑰宝——“红派”粤剧。当晚表演非常完美,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场精彩的演出背后,是红线女带着孩子们练了3个月多的“百日功”。

  原来在那年9月初,当红线女得知此次活动主要是孩子们担纲后,主动提出让他们到红线女艺术中心排练。每到周末,红线女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们做示范,作讲解,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哪怕只是一个细微动作、一个叹气声或是音准偏低的唱词,她都仔细地手把手教,耐心带唱。

  而孩子们也十分努力,一个动作经常要练几十上百遍。经3个月的排练,终于在当晚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文艺界追忆(上海)

  琼剧表演艺术家陈育明:优美“红腔”让我受益匪浅

  琼剧表演艺术家陈育明与红线女有过多次交流,他甚至记得,1959年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曾在欣赏完自己的演出后,送给自己一个雅号——“金嗓子”。他回忆:“我对红线女一直心怀感恩,她作为前辈,虽属不同剧种却不忘提携后辈。”

  得知红线女离世后他十分震惊。“是红线女与马师曾二人一起将粤剧从一个地方剧种提升至海内外著名的剧种。尤其是红线女创作的‘红腔’,将粤剧固有的旋律、板腔等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优美动听,不仅受到粤剧迷们的喜爱,也让我们兄弟剧种的演员们受益匪浅。”

  (记者李晓璐)

  业内惋惜

  广东粤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丁凡:她把粤剧推向全世界

  丁凡说,红线女是中国戏剧界的标志性人物,“她把眼光放得很高,她要把粤剧推向全世界,她对粤剧非常专注,每次和你聊天都是关于粤剧,有人会觉得她脾气怪,不理解,那是因为想法不一样。她是一个可爱的老人。”

  他认为红线女非常值得敬佩,“很多人退休就开始住别墅,彻底离开粤剧,但她虽然年纪很大,但从未离开粤剧,一直在培养人才。虽然她已经退休,但我们粤剧院大大小小的活动她每一次都参加,每一出新戏都要来看,而且一定要开座谈会,当面给后辈说戏。”

  广东粤剧院的大剧场建设曾因资金不足而面临中断,红线女随即写信给时任省委书记汪洋,最后得到批复,大剧场也顺利竣工,并在12月8日试业,“本来她答应了要来捧场,而且点名要我们演《六国大封相》,后来说身体不舒服就没来。她走了,我们都很舍不得。”

  谈到红腔流派,丁凡说:“大部分女演员都学,甚至全世界都在学,但要超过她很难。”

  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曹秀琴:她像妈妈一样提携后辈

  曹秀琴和红线女的师生缘分是从粤剧学校开始的。当时曹秀琴只有11岁,又是从农村来的,很多次都被红线女拉到同学前面唱,紧张的她即便唱错,觉得自己不争气当场大哭,红线女都会安慰她。“老师对我很疼爱和照顾,给我开小灶,我天生声音浑厚,其实唱红腔不是很合适,但她说学我的东西要‘舍我其谁’,能发挥自己就更好,让我去开拓自己的东西。感觉像妈妈一样可亲。”

  毕业以后,红线女仍然很提携后辈,“晚上一两点还打电话过来,问有什么难处。这几年我工作没那么忙,就和她喝茶聊天。能做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的幸运。”

  11月26日,为了庆祝弟子们毕业40周年,红线女还和大家在中山纪念堂一同演出。曹秀琴当晚表现很出色,红线女一上来就吻了她,最后1000多人一起唱《荔枝颂》,场面很感人。到了12月7日早上,红线女还给粤剧学校的同学讲课,觉得表演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要继续努力。“她对我启发很大,她教导我们静下心来才能出精品,质量搞好了才有市场。”

  长年跟随红线女的知名编剧梁郁南:最焦虑粤剧后继无人

  本土知名编剧梁郁南近几年长期在红线女身边工作,12月7日还和红老师一起研究工作,约定12月9日到红线女艺术中心当面汇报,可老人家却走了。梁郁南极度惋惜:“红老师心中还牵挂着粤剧的许多事。”

  “红老师曾说对粤剧要有爱,有爱就能搞好粤剧,对推广粤剧不遗余力。学校、街道、农村,不论是高雅的剧院,还是简陋的乡下戏棚,我们都能经常看到她的演出;无论是对小学生,还是剧团的青年演员,我们都能听到她诲人不倦的教导。”梁郁南说,晚年的红线女最焦虑的就是后继无人的现状,尤其是粤剧编剧的培养。

  数年前,她请求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支持开办为期三年的粤剧编剧高级研修班。她说,粤剧要发展,就一定要创新,要创新,首先要有剧本。

  “前年春节刚过,她就让我召集有志于粤剧编剧的年轻作者‘谈心’,就如何培养粤剧编剧出谋划策,急切之情和殷殷期望令在座的领导和作者动容。”在红线女的大力促动下,“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得以实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包括《碉楼》在内的新编剧目。

  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粤剧评论家梅晓:谁能接过她的大旗?

  梅晓认为,红线女老师的离世对粤剧界是极大的损失,粤剧能走到今天,这个旗帜性人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建好人才梯队,这是关乎粤剧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我们要借祭奠逝者的机会,呼吁行业认真思考粤剧的未来。粤剧界现在缺乏旗帜性人物,连靠近她水平和地位的人都没有,必须有人扛起她的旗帜,否则粤剧的衰亡难以避免。”

  他说,要学习红线女对粤剧的热爱,“她的一生为粤剧而生,她在利益面前毫无所动,耐得住寂寞,比如有一个老板请她做戏,但这个戏会损害到戏剧本身,她就会拒绝。”

  其次,他认为还要学习红线女的钻研精神,“红腔的成就就是因为她吸收了很多创意,忠于粤剧本体,敢于尝试其他东西。包括她在香港拍默片,随后把拍电影的手法融入到粤剧之中,使之更加丰满。”

  “昨天晚上在电视上看到了她去世的消息,今天走着走着就到这里来了。”昨日中午,开平市水口镇泮村乡向北村村民邝叔来到了村里“红线女”的祖屋前,看着已经显得衰败的房子发了一会呆,慢慢转身离开。

  “我见过她三次。”邝叔回忆,最后一次见“红线女”是在2007年,回乡助开平碉楼申遗的“红线女”回了一趟向北村的祖屋,当时来了很多嘉宾。而在1992年祖屋重修入伙时,“红线女”不仅从广州带回了四棵木棉树,还亲自栽种在祖屋门前,很随和地与乡亲交谈。“我们现在很多老人都在听她的粤剧,她是我们乡的骄傲。”

  文/记者陈杰、黄国金、黄文生

  家乡曲艺陷入低潮  开平女儿带团回乡连演四晚

  “开平失去了一名好女儿!”开平市戏剧协会名誉主席张巨山昨天对记者说。昨晚,不少粤剧发烧友聚集在开平市中心广场,一起唱起《卖荔枝》,向记者讲述红线女回乡故事。

  开平走出艺术大师

  开平市戏剧协会名誉主席张巨山对红线女有很深的感情,退休后,他连续写了3本书,介绍红线女的生平及对家乡及粤剧界的贡献。他说,一直以来,开平就是曲艺之乡,从开平走出去的,有红线女、邝新华、关国华、关德兴等曲艺大师。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平市各乡村唱戏成风,许多乡村都有剧团,或者私伙局,张巨山所在的开平六合村,其中6条乡村都有粤剧团。“当时,开平除了唱粤剧外,开平民歌在开平也十分流行。”“卖鸡调”、“小卖鸡”等开平民歌,许多小孩都会歌,而红线女在12岁离开家乡时,深受家乡民歌的感染,对家乡自然有很深的情结。

  粤剧团一度准备解散

  “开平的曲艺发展与红线女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开平市原粤剧团的团长李云仙与红线女有深厚的感情,李云仙与红线女是在1992年认识的。“那时候,粤曲受到电视电影的冲击,家乡的曲艺事业到了最低潮的时候。”“粤剧团准备解散,在这关键时候,我找到了红线女,给她汇报了情况。”“你们一定要坚持!”红线女对她说。

  红线女亲自登台献唱

  “那是1992年,红线女带着徒弟郭凤女,以及小红豆艺术团40多名团员,来到开平为家乡曲艺事业打气。李云仙回忆,那时候,小红豆艺术团一连在开平表演了4晚,好戏连台,场场轰动,小小一个剧院,连门口都站满人,人们听说红线女回乡,纷纷涌来观看,场面十分壮观。

  68岁的红线女亲自上台,女扮男装表演《搜书院》,而在第二晚,红线女还登台,为家乡人民献唱《荔枝颂》。

  为靓嗓天天喷鱼腥草

  原开平艺术团团长李云仙很佩服红线女对艺术的执著。

  她说,红线女生活十分有规律,对饮食、作息都十分有讲究,早餐吃的是冬菇捞面,每天吃两只鸡蛋,为了保持声线,她每天都要用“鱼腥草”制剂进行喷喉。每天饭后都要散步,可能是在晚上失眠,下午需要休息,而休息时一般很少接见外人,因此,一些人会说她“高傲”,其实是不了解红线女的生活规律。

  红线女曾经说过,“其实保持好的身体,就是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身曲艺事业,而许多人不理解我。”

  文艺界追忆(广东)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完美“红腔”后继难有人

  黄天骥表示,红线女的去世是中国戏剧界的重大损失,她对粤剧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对扩大粤剧在海内外的影响贡献巨大,对培养粤剧接班人也付出良多。

  在黄天骥看来,红线女对粤剧的最突出贡献是唱腔领域的创造性革新。她创造的“红腔”,将粤剧唱腔演绎到非常完美的境界,对粤剧有继承更有创新,在粤剧唱腔的艺术性上可说是达到巅峰。黄天骥认为,红线女在表演时的发声方法和发声部位与传统演员颇有不同,她吸收了西洋歌唱的发音方法,这不是每个粤剧演员都能做到的,估计以后要达到这个境界很难。

  (记者徐静 通讯员黄爱成)

  著名雕塑家潘鹤:她的“青春”从70岁开始

  新中国成立前后,潘鹤与红线女相识于香港,当时,红线女已是非常活跃的知名艺人。潘鹤回忆,“后来我回到广州,大家一起回到内地发展文艺,相见不多却很投契。”

  潘鹤说:“我和红线女接触较多倒是在我们70岁之后。她很有活力,很活跃,仿佛这时 (70岁)她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一直以为她比我小,直到今天,她过身,我得知这个消息,在报纸上看到,她原来比我还大一年。”

  “最近十年,我们常常一起参加文代会等活动,她每次必到,也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在我心中她永远是年轻时的样子,那么活力活跃。”(记者谭秋明)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